毕淑敏决定开始提笔写作时,已经是34岁托家带口的中年妇女了。<br /> 当时,她是一家工厂卫生所的所长。突然决定要写作,这种想法很多人都不理解,包括她的丈夫都想不通。丈夫将自己的种种顾虑坦然地告诉她:“一个拖着孩子的中年妇女,早已过了文学青年头脑发热的年纪,何必要自讨苦吃呢?再说,我们在文学界举目无亲,贸然投稿,不是明摆着死路一条吗?” 但是,毕淑敏听了,却用她一向特有的镇定神气和姿态说:“我都想过了,因为我心里有话要说,我喜欢写作,我才拿起笔。我又不是想出名趁早的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就是抱着这种不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心中有话要说”的态度,毕淑敏开始了平生第一次用笔来说话。<br /> 写作是辛苦的,《昆仑殇》是毕淑敏的处女作,作品完成后,她却没有勇气寄出去,最后是她的丈夫骑着自行车替她把稿件送到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因为丈夫不知道她的写作水平,又目睹过她的辛苦写作过程,早在送稿前,丈夫曾跟她建议说:“咱们发动群众,和亲戚朋友通通气,就不信找不到认识的编辑,那样会稳妥一点,人家才能给你认真看看。”可是,她听了,却认真而执拗地说:“那不就是走后门吗?不必。<br /> 写作是我喜欢的事情,我要是为了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先掺进去自己不喜欢的事,就没意思了。”这就是毕淑敏的写作态度。<br /> 当时没有互联网,更没有电子邮件。毕淑敏5万多字的《昆仑殇》稿件,是厚厚的手稿。她丈夫之所以选择骑着自行车亲自把稿件送到出版社,是为了让毕淑敏安心。因为他看着妻子点灯熬油地平生第一次写了那么长的文章,要是在邮寄中搞丢了,那可是件十分悲惨的事。<br /> 稿件送去不久,毕淑敏就收到了《昆仑》编辑部主任的来信,信中赞她的小说《昆仑殇》是“被这种宏大的气魄,沉重的主题所震撼”。很快,这篇小说就发表了,并且获得了昆仑文学奖,这使毕淑敏一举成名。<br /> 也许有人会说毕淑敏实在是运气太好了,第一篇作品就成名了。<br /> 而我不这么认为,我倒觉得,毕淑敏的成功是她对生活和生命,长时间认真体悟和孤独与寂寞中用心修炼的结果。<br /> 为什么这么说?试想,当年,一个年仅17岁的花季女子,一头扎进渺无人烟、冰天雪地的浩瀚高原中,一呆就是漫漫 11年,其间的寂寥、酷寒和枯燥,也只有她心知肚明,冷暖自知,我等普通人都是难以想象的。而《昆仑殇》,写的正是昆仑防区部队进行军事拉练过程中发生的事。<br /> 这种军事拉练是极其严格和残酷的,有许多士兵被高原严寒的气候冻伤冻残,有的甚至失去了年轻宝贵的生命。只有亲身经历过那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和具有深刻感受的人,才会写出令编辑部主任震撼的作品。用毕淑敏自己的话说,就是“作家其实是很难体验生活的,而是应该就在生活之中”。所以,毕淑敏的成功和成名,也就成了必然。<br /> 从《昆仑殇》到现在,毕淑敏已经著作等身,名气更是如日中天,可她的写作态度,一直都保持着“心中有话要说”的状态,用她丈夫的话说,就是:“她的写作都是率性而为,都是肺腑之言,她不会跟风,也不会为了得个什么奖而刻意为之。” 窃以为,对一个作家而言,这样的写作态度,恰恰是写作的最高境界。<br /> 除写作之外,毕淑敏对读书有着特别的喜爱,她几乎没有一天是不读书的。即便是在刚刚生完孩子的月子里,她仍然在读书。她的床头总是堆着高高的一摞书,丈夫有时拿她开玩笑说:“如果半夜里地震了,你留神被倒塌下来的书砸破头。”<br /> ……<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