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幼梅傲雪
我这辈子吃过不少苦,就希望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光明美好,美的世界要靠美好的人来创造。在商业社会里,一个职业作家要在这个世界具备生存的能力,有的作家出于现实的考虑,确实把文字变成了产品。可是,不管怎么说,仍会有一批真诚的作家不会忘记中国文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优良传统,他们是优秀的“脊梁”作家。他们会把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最美好的东西展示出来,滋养、感染、培育我们的读者,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美好的心灵。
——邓友梅
1.得名幼梅
春日的天津城被一派热闹祥和的气氛团裹着。善男信女聚集在海河三岔口岸边,在这个承载着中华千年漕运文化的地方,于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天后宫门前,举行皇会,为天后圣母庆生,以求祛灾赐福。
皇会在老年间叫娘娘会。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御驾停泊于三岔河口,适逢会期。各路花会龙腾虎跃、鼓乐喧天,内容丰富多彩、百戏云集,显示出一派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景象,乾隆见此于是龙颜大悦,欣然与民同乐了一番。天后宫的娘娘会,便被后人称为“皇会”。
耍狮子的、踩高跷的、划旱船的、练武术的以及唱戏哼曲的,把天后宫前的广场以及宫南、宫北一带,绘成了一幅民俗浓郁的风情画。起驾的队伍沿约定俗成的会道浩浩荡荡行进,把皇会推向了这一天的最高潮,锣鼓声与喧闹声几里地外都能听见。
这一年正值1936年,没有人预知津门这一源自于元明时期祈佑国泰民安的盛会,将在其后戛然而止,直到58年后才得以恢复。一项地方著名传统盛会的兴衰,与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以某种方式交缠在一起。 在一个胡同里,一位不年轻的母亲,领着个5岁大的男孩儿走着。他们没有去看皇会,从娘俩轻快的脚步中和有说有笑的言谈中,可以看出有更重要的事在吸引着他们。
来到一处院落前,母亲抬手扣动门环。稍顷,一位老先生走出来,从花镜上方抬眼打量着眼前的母子,目光落在孩子身上,手一伸做了个请的动作。八仙桌前写大字的几个孩子停住手,扭头向屋外张望。
“叫什么名字?”老先生落座后问男孩儿。
“还没大号呢,就麻烦您老给他起一个吧!”母亲说。
老先生眯起双眼,仔细端详了孩子好一会儿,抬笔在宣纸上写下三个名字。
孩子的母亲虽没念过书,却也认得几个字。指着其一个名字说:“您看这个咋样?”
“嗯——”老先生手捋须髯,口中念念有词:“梅者,古有报春花之美誉,吉祥之物是也。梅具四德,初生为元,开花如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梅托五福,寓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梅乃岁寒三友之一,清雅俊逸、冰肌玉骨、凌寒留香,君子也!‘一树独先天下春’,不错,不错!既然你也中意,此子大号可定为幼梅!”
母亲高兴地蹲下身,慈爱地对孩子说:“儿子,从今往后你就叫邓幼梅了!”
“邓幼梅?邓幼梅!”男孩儿念叨着,仰起一脸纯真的笑。虽然他听不懂老先生话中的意思,但看母亲喜欢,就觉得一定是个好名字。当他14岁第二次参军,进人新四军文工团时,觉得已经长大,老“幼”啊“幼”的反倒把自己叫稚嫩了,应该换一个更成熟的名字,便自作主张,更名为邓友梅。当然这是后话了。
写大字的几个孩子小声地耳语起来。
老先生咳嗽了一声,屋里即刻静得掉根针好像都能听到,他这才说:“明天邓幼梅来上课,希望同学们能互敬互爱,好学精进!”
从老先生家出来,远处大皇会的锣鼓声已渐行渐远。有个小贩正拿着一个青花瓶与一位老者讨价还价,见他们母子走来,说道:“这孩子定有大出息,您就着享福吧!”
“谢了!”幼梅的母亲望了小贩一眼,微微一笑,“借您吉言!”见儿子转眼间跑到一边去逗一只芦花大公鸡,招呼道,“幼梅怎么又淘气了?快回家!”
做父母的谁不愿意儿女能光宗耀祖,大有出息呢!孩子就要跟私塾先生上学,她打心眼儿里高兴。不识字所受的苦,被人欺辱盘剥而又无从申辩的酸楚,是她和丈夫时时经历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