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猫宅急便的经营学》:
物流革新的进展稍微偏点题,接着讲一讲前一章最后提到的物流。前一章列举了零售业的情况。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必须降低流通成本。流通成本中占大头的是物流成本。在引发流通革命潮流的六七十年代,和流通互为表里关系的物流改革也是必然趋势。那么,什么是物流呢?构成物流的主要要素是运输、保管、包装、加工、信息。
其中,只要生产地和消费地是分开的,就离不开“运输”。和流通合理化一样,要求采取实现大量运输,缩短运输途径,开发新的运输体系等方法努力降低运输成本。所谓新的运输体系,指的是在远距离运输中运输成本低的铁路、渡船等和两端紧贴客户的货车之间无缝连接,实现门对门运输服务。这叫做协同一贯运输,具体来说集装箱运输就属于这种体系。
“保管”也和运输一样。只要生产地和消费地是分离开的,就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不过和以前的仓库长期保存原料、产品等不同,现在仓库的功能已经转换成管理商品库存的商品流通中心。
不管怎么说,运输和保管业务对物流来说是必需的。而“装卸”与“包装”则不是。虽然这两个要素一直是作为必要之物而存在的,但最好能逐渐取消。
“装卸”可以通过托盘化运输和集装箱化运输来去除。而“包装”,由于在运输、管理中会碰触到商品,因而必须对商品有所保护,不过随着托盘化运输和集装箱化运输的发展,包装也会不再需要。
“(流通)加工”是指根据发货订单组装货物,统一尺寸。“信息”指的是库存管理相关内容。这些都是流通中本就存在的工作,通过和物流一体化就能体现出合理化的效果。
运输、保管、装卸、包装、加工、信息。在由多个要素构成的物流业务的革新中“系统化”是非常必要的。例如,企业建立流通中心时,必须将保管、加工、信息等物流业务总括起来系统化。只有将物流全过程系统整合后才能降低物流成本。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1967年9月,美国马特森公司的集装箱专用船开始在太平洋航路航行。而我一直没忘记当初听到这个消息时的惊讶。
在那之前,出口货物都是从工厂用货车运至港口,存放在港口的仓库里。货船靠岸后,港口码头的装卸公司派装卸工将货物放入船舱。船穿过太平洋到达美国的港口后,再以同样的方式卸货入仓库保管。然后根据客户的指示,将货物装载在货车上运送到内陆的目的地。
然而,海上集装箱船开始运行后,港口的样子完全变了。仓库从码头消失了,出现了开阔的场地,可将集装箱重叠几层放置。出口货物在工厂放入集装箱内,用货车将集装箱运往港口,放置在堆放场上。集装箱船靠岸后,将集装箱移至船侧,再用起重机吊起来堆放在船上。由于集装箱的引入,在港口工作的大量工人消失了。而此前需要花费10天的装卸工作现在一天就能完成,立刻就能起航。
这种钢制集装箱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点是,从工厂出货到客户接货,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完全不改变形态。在工厂装好货的集装箱直接被装上货车,行驶过日本的道路到达港口,在这里变身为仓库,到了船上后又变身为船舱。到了美国后顺序倒过来进行,一直到客户手里才将货物从集装箱里拿出来。商品从出货工厂直至送到消费地的客户手里一直存放在集装箱里,没经过人手碰触,既不需要包装,也能避免装卸中的损失。
看到这种海上集装箱装置,我深切地感受到集装箱带来的合理化的威力。
顺便说一下,依靠集装箱的运输体系,目前不仅在国际运输,在国内运输中也已经普及了。日本铁路货物的集装箱专用直达列车在全国开通,其构成和国际集装箱运输完全一样。最初阶段使用的是从国铁的货车中分离出来的独特的大集装箱,在装载货车时没能体现出合理化的效果。但自从开始使用长20英尺的国际规格的集装箱后,很快就在全国推广,开来。
美国马特森公司的海上集装箱运营开始于1967年秋天。1968年秋天,随着日本邮船箱根丸号开航,日本开始全面进入集装箱专用船时代。在日本国内,1969年的春天,国铁开通了东京一大阪间的集装箱专用直达列车。
日本也迈开了物流革新的步伐。但是和流通市场相比,起步较晚,进展也比较缓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