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
一、寻求资源
以寻求资源为动机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企业通过在国外建立分支机构,以控制和拥有某种特定的资源、提高本身的市场竞争力、减少风险、降低交易成本,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按照跨国公司所要寻求资源的不同,可将其分成三类。
首先是自然资源。寻求自然资源的跨国企业一般是初级产品的生产者和制造厂商。这些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是降低原材料成本、降低风险、保证投入要素的供给渠道。他们寻求的资源一般包括矿产资源、原材料和农业产品,特别是那些与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优势相匹配的自然资源。某些服务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会涉及某一地域所有的自然资源。这些服务行业包括旅游业、汽车租赁业、教育产业等。这种资源密集型的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有两个特点:企业控制和拥有资源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投资后的资产受到地域的限制。
其次是劳动力资源。寻求劳动力资源的跨国公司一般来自劳动力成本高的国家。这些公司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建立分支机构,利用当地丰富而廉价的低技能、半技能的劳动力,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寻求劳动力资源的跨国公司一般会选择有工业化基础和较好基础设施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墨西哥和东南亚国家。但寻求劳动力资源的过程中,劳动力本身的直接成本并不是唯一要考虑的因素。例如,我们可以看到,西北欧国家的一些企业在西班牙、葡萄牙和摩洛哥等国投资设厂,以获取当地的劳动力资源。而最近的发展趋势是跨国公司对于技能型劳动力资源的获取,包括高科技行业的跨国公司将研发基地建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以利用其廉价的智力资源。
最后是以能力为基础的资源,包括技术能力、管理和营销技能,以及组织能力。这样的例子可能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甚至是来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司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例如,韩国、印度企业和欧美企业结成合作联盟,美国企业在英国设立猎头公司,英国化工企业在日本建立研发情报机构,中国企业在欧洲建立研发中心等。
在20世纪早期,欧美和日本企业在海外的直接投资绝大多数是为了获得稳定而廉价的自然资源供给——矿产资源和初级产品,以满足本国的1:业化进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对外直接投资累积的存量资本有3/5都是属于这种类型。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资源为导向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范围内下降到1/3,在发展中国家下降到45%。这种趋势是由两个因素造成的:(1)其他类型的投资行为日益重要;(2)-些东道国的初级产品逐步在本土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由于低技能、半技能劳动力对生产增值过程的作用越来越小,低廉的劳动力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也相应地减弱了。另外,越来越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获取当地的技术和管理技能。我们可以看到,不仅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跨国企业出于技术、信息的考虑,在发达国家投资设厂,发达国家的企业也普遍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设立研发机构,利用其廉价的智力资源。
二、寻求市场
以寻求市场为驱动力的对外直接投资是指跨国公司通过在特定的国家或地区投资设厂,以便更好地向当地或者邻近国家市场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一般来说,制造业的企业在直接投资之前往往已经通过出口向当地市场提供产品。随着进口国关税的提高,出口成本的上涨,或者随着当地市场规模的扩大,出口不再是服务当地市场的最佳方式。因此,这些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在当地组织生产经营活动。Nicholas(1986)的研究发现,1939年,不少于94%的英国跨国公司在于某国设立海外生产机构以前都曾经向该国出口过产品。有时企业还可以先在第三国投资设厂,然后再向出口目标国出口产品。例如,为了规避欧洲国家对日本产品进口配额的限制,日本跨国公司在东南亚设立生产机构,转而将产晶出口到欧洲。针对欧美国家对于来自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指控和贸易限制措施,某些中国公司转而在中国周边国家设立加工企业也属于此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