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国经济与工业强国之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21265747
  • 作      者:
    顾强著
  • 出 版 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顾强,江苏南通人,工学学士、经济学硕士、管理学博士。自1991年起,先后在纺织工业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工作。现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中关村赛博大数据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美国杜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访问学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理事,山东潍坊市、广东珠海市政府经济顾问。长期从事工业发展战略、规划及政策研究工作,参与“非公36条”、“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等重要文件起草。目前研究领域主要为经济转型、科技创新、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型制造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已经走在和走上了大国经济之路。从产业特别是工业角度来观察大国经济,也是值得关注和重视的。没有强大的工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强盛。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工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际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基于此背景,本书全面探讨了世界各类工业强国的状况及基本特征,创新设计了工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深度剖析了建设工业强国的主要载体、基本路径和政策工具,希翼为建设工业强国提供启示和借鉴。
展开
精彩书摘
  《大国经济与工业强国之路》:
  在国家竞争优势和竞争力的研究中,比较有权威性的就是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波特认为决定国家竞争优势的宏观因素共有六个方面:生产要素状况、需求状况、关联的和支柱产业、公司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机遇和政府,前面四个方面是核心影响因素,这些核心要素创造了企业竞争的基本环境,每一个核心要素都会影响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它们构成了著名的“钻石模型”。
  关于国家竞争力的概念,学术界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Porter(1990)认为,在国家层面上,竞争力的唯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并提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四大因素:需求条件、要素条件、企业战略与结构和竞争对手、相关产业及支持产业的表现。而Yoffie(1990)则认为,决定一个国家对外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包括熟练劳动力、研发导向型产业、自然资源产业、内部需求、产品生命周期和产业内贸易。Doran(1993)将国家竞争力分为四个基本方面,每一个方面再由生产力的提高、环境条件、社会政治稳定和人力资源强化等不同的指标加以定义。对国家竞争力持批评意见的PaulKrugman(1996)则认为竞争力概念的唯一意义只在于其是生产率的代名词。瑞士洛桑学院(IMD,1996)认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是竞争力资产和竞争力过程的统一,其主要是指一国或该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较之于竞争对手获得更多财富的能力,是一个国家在其特有的经济与社会结构里,依靠自然资源禀赋来创造附加价值,或着重于改善国内经济环境条件以吸引国外投资,或者依靠国内经济来创造并提高附加价值增加一国财富的能力。世界经济论坛(WEF,1996)的定义则是一国能够达到持续高经济成长率的能力。
  ……
展开
目录
第1章 大国经济与工业强国概念及内在联系 1
1.1 大国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1
1.1.1 大国经济概念 1
1.1.2 大国经济特征 3
1.1.3 大国经济发展模式 4
1.2 工业强国与国家竞争力 5
1.2.1 工业强国概念 5
1.2.2 工业强国与国家竞争力的关系 6
1.2.3 工业强国实现路径 9
1.3 大国经济与工业强国的内在联系 9
第2章 国家工业整体竞争力评价及比较  14
2.1 相关指标体系介绍  16
2.1.1 工业竞争力指数(CIP) 16
2.1.2 国家竞争力指数  19
2.2 国家工业整体竞争力(NIC)指数 24
2.2.1 NIC 指数构成  24
2.2.2 NIC 指数计算  26
2.2.3 CIP 指数与NIC 指数的比较分析  26
2.3 NIC 指数评价结果  28
2.3.1 总体结果与四个层次的划分  28
2.3.2 第一层次  31
2.3.3 第二层次  33
2.3.4 第三层次  35
2.3.5 新兴层次  38
第3章 主要工业强国发展现状及评价  42
3.1 世界一流工业强国  43
3.1.1 美国  43
3.1.2 德国  49
3.1.3 日本  53
3.2 整体处于世界前列,同时局部优势明显的工业强国  62
3.2.1 英国  62
3.2.2 法国  67
3.2.3 意大利  72
3.3 局部强势突出的工业强国  78
3.3.1 瑞士  78
3.3.2 瑞典  85
3.3.3 韩国  88
3.4 中国工业“大而不强” 100
3.4.1 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 101
3.4.2 中国工业最基本的一个特征是大而不强  103
3.4.3 发展强大的工业是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106
第4章 建设工业强国的主要载体 110
4.1 支柱产业 110
4.1.1 装备制造业 111
4.1.2 小结 118
4.2 战略产业 119
4.2.1 航天产业 121
4.2.2 集成电路产业 128
4.3 新兴产业 134
4.3.1 机器人产业 135
4.3.2 3D 打印产业  149
4.4 生产性服务业 156
4.4.1 云计算服务业 159
4.4.2 小结 165
4.5 基础设施产业 167
4.5.1 现代物流业 168
4.5.2 小结 176
第5章 建设工业强国的基本路径 178
5.1 自主标准 179
5.2 自主知识产权 182
5.3 自主设计 187
5.4 自主集成制造 191
5.5 自主品牌 199
5.6 自创模式和自控商业渠道 201
第6章 建设工业强国的核心政策工具 209
6.1 新兴产业培育政策 209
6.2 公平竞争政策 211
6.3 技术进步促进政策 213
6.4 财税支持政策 215
6.5 金融支持政策 216
6.6 人才培养政策 217
6.7 体制机制改革 218
第7章 中国工业化新阶段与中国制造2025 展望  221
7.1.1 发达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时的一般特征 222
7.1.2 中国已进入到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全新阶段 226
7.1.3 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风险与挑战 231
7.2 “互联网+”背景下的工业转型升级之路  236
7.2.1 移动互联网在各行各业深度应用 237
7.2.2 互联网对产业格局将产生深刻影响 241
7.2.3 互联网推动产业变革之模式 247
7.2.4 基于互联网+促进工业转型的措施  250
7.3 中国工业强国建设2025 展望  251
7.3.1 可以从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公司的数量和占比来考察 251
7.3.2 可以用代表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的产品和关键技术来评价 254
7.3.3 可以用国际化能力和水平来比较 259
7.3.4 可以从基础科研、教育、文化影响力等方面来比对 261
附录:《美国高端产业:定义、 布局及重要性》  262
参考文献 329
后记 33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