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21世纪华人文学丛书:华裔美国文学名著精选》:
从女性视角来看,她们是生活的强者,也是作者对华裔单身汉社会结构的想象和反拨,体现了对男权社会秩序的批判.四、伊顿独特的混血作家视角使她能够以公正的眼光看待中西方文化。作品强调人物个性,突出文化和身份的流动性,弱化种族生物学属性的作用。五、伊顿小说的语言虽然也略带程式化的华人英语风格,但人物刻画并不依赖于扭曲的英语词汇与语法,语言风格表面上显得直白,但直白之中不乏深刻之处。
本节的四个选篇分别是短篇小说《春香夫人》和《摇曳的影子》、儿童故事(帕特和潘》以及自传性散文《水仙花—华裔混血作家职业生涯自述》。短篇小说(春香夫人》是《春香夫人》一书的开篇之作。
作品以轻松、略带幽默的笔调描写了华裔古董商的妻子春香夫人的美国生活。春香夫人初到美国时一句美国话也不会说,但五年之后对美国话已经无所不知,甚至还能读懂英语诗歌,引用丁尼生的诗句。春香夫人的邻居秦原一家固守中国传统,在女儿劳拉十五岁时为她订下一门婚事,对方是旧金山教书先生的大儿子孟友。婚期将至,但劳拉却爱上了美国出生的第一棒球手凯祖,正为此事发愁。春香夫人用丁尼生的诗句“只要爱过,哪怕分手了,也比没爱过强”安慰劳拉。为了帮助劳拉,春香夫人借口走亲戚,前往旧金山,结果发现孟友已经爱上了一位当地姑娘。在春香夫人的周旋下,两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小说中与此并行的另一条线索是春香先生对妻子的猜疑。他无意间听到春香夫人引用的诗句,以为妻子接受了西方的爱情观,怀疑她逗留旧金山是因为另有所仪。为此,他不思茶饭,妻子回来后他的态度也不冷不热,直到听到春香夫人和劳拉的对话才恍然大悟。小说情节并不复杂,却切合丁众多社会问题和文化冲突;不同的爱情和婚姻观念的冲撞,美国化和坚守中国文化之间的矛盾,移民的理想和美国现实之间的差异,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小说借劳拉、孟友、凯祖等人物的故事,特别是春香夫人语言上的美国化,驳斥了华人不可同化的观念。同时,小说的一些细节也反映了美国的种族歧视,如理发师为白人刮脸只收15美分,却要收春香先生1美元,春香先生的弟弟来美国看望他,却遭拘押。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的唐人街并不完全是一个单身汉社会,其中虽然有年迈的单身汉,但小说中也描写了春香夫人在旧金山唐人街看到比她上次来时多了十几个婴儿,这显然给华人社会带来了希望。
《摇曳的影子》讲述的是混血姑娘潘和白人记者马克·卡森之间的恋爱故事。潘的母亲是个白人,但已经去世,父亲是华人。潘与父亲生活在唐人街,与华人融为一体,没有任何种族意识,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与其他华人有什么不同。卡森为一则新闻设法接触潘,向她灌输种族思想,证明她是白人,骗取她情感上的信任。在卡森的开导下,潘逐渐产生了种族意识。情感上陷入对卡森的依恋和对华人忠诚的纠缠之中,甚至有时在内心里更认同自己的白人身份。卡森在潘的帮助下得到了华人的信任,获得了华人的内幕,但他背叛了潘对他的信任,把内幕登上了报纸,并溜之大吉。潘觉得自己出卖了华人,同时也被卡森出卖了。两个月后,当卡森再次找到潘时,她对他说,“就是给我整个世界我也不愿意做白人女人。你是白人,而诺言对白人来说啥都不是!”小说探索了文化在种族意识中的建构作用。开始时,潘没有种族意识,那是因为她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华人文化,自然地对华人文化认同。卡森强调文化的种族特性,坚持认为她是白人。卡森的背叛行为使潘意识到种族特性不过是摇曳的影子,并使她最终回到华人文化中来。小说在种族和新闻报道两个方面与伊顿自己相切合。在一定程度上,潘就是伊顿的影子。潘与伊顿一样是混血儿,也与伊顿一样认同华人文化。同时,小说对卡森出卖华人内幕的指责既显示了伊顿对新闻报道的反思,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伊顿本人的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对待华人文化的态度。
《帕特和潘》是《春香夫人》一书中的一篇儿童故事。帕特是白人男孩儿,在母亲临死前被一对华人银匠夫妇收养,夫妇俩虽然后来有了亲生女儿潘,但两人把帕特视为亲生儿子。帕特在唐人街成长,只会讲汉语,除了肤色,俨然是个华人。帕特和潘相处甚笃,关系融洽。白人女教士安娜·哈里森在唐人街上发现帕特和潘两人相拥睡在寺院门口,对白人孩子竟然只会讲汉语感到不可思议,决心让他学会讲母语。
她邀请帕特上她开办的学校,可帕特坚持要潘跟他一起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