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丛书:中国环境安全评论(第一卷)》:
生态足迹度量了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的需求与占有。如果一个国家的资源消耗超过了自身的资源再生能力,必然会造成本国或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然而,它可以通过国际贸易的方式进口原材料或制成品,将生态危机转移到其他国家;也可以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将污染转移到其他国家。因此,全球化使得一个国家所消耗的资源与环境容量,不一定都发生在本国境内,而往往可以从其他国家输入(张晓,2010)。这种贸易方式,实质上是将自己的环境安全建立在他国的环境不安全之上。这里,贸易交换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货物、服务、货币等传统的经济学意义上狭义的内涵,而涵盖资源、环境、安全等更为丰富、复杂的崭新内容;反过来,非传统安全绝不是简单而赤裸裸地与战争、军事、武器装备、核等相联系,而是通过经济(如国际贸易)等方式,貌似温和自愿、实际更加隐蔽无情地对人类自身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环境安全:人类安全的新领域之一
环境问题可以引发或加剧社会冲突。因此,环境安全的概念已经逐渐获得安全部门、决策层以及产业界的关注,关注的焦点是重新定义安全、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通过合作改善环境的不安全性等(Conca等,2005)。
需要重申的是,在考虑环境安全问题时,不能忽略的关键点是,气候变化、水污染、大气污染以及湿地、森林、物种的减少等环境问题会与社会、经济、技术、政治以及制度变迁等相互作用,对人类安全产生新挑战。在这些涉及人类安全的问题面前,不能简单地以“经济测算结果成本大于收益”为由,将政策关注点由环境转向艾滋病、饥饿等其他问题。在研究环境问题威胁人类安全时,应该超越成本一效益分析等数量分析,关注更为关键的、不容忽视的一些敏感问题,如社会公正、公平、权势等。更具体的,谁从中获益,谁受损失,谁更强势,为什么和什么原因使然,怎样解决不公平问题等。为此,O'Brien(2006)认为,生态环境所引发的人类安全问题是关乎每个人社会福利的最基本的问题。环境安全显然不是以生态为中心,而是以人为中心,更关注普通人利益的安全概念。
环境问题之所以直接或间接威胁人类安全,是因为它可以酿成重大灾难,例如,城市大气污染事件(2013年伊始北京异常严重的雾霾天);再以气候变化为例,它已经造成水旱灾害频发(印度孟买的水灾、2012年北京暴雨、非洲的旱灾、中国北方一些地区持续性严重缺水等)、飓风(2005年美国新奥尔良飓风)、极端热浪(2003年巴黎热浪)等严重气候灾害。而更值得思考和研究的是,环境灾难并不是对灾区的每个人产生均等的影响。以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Hurricane Karina)为例,面对风暴,不论预测还是反应行动,种族、年龄、性别和经济实力的差别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在死亡的约1000人中,大多数是穷困的黑人,因为他们缺乏撤离的交通手段和资源;那些死亡的老年人多死在医院和家中,因为他们难以应对飓风;妇女特别是贫困中的妇女面对飓风也很脆弱(O'Brien,2006)。
因此,绝不能孤立地讨论环境安全。环境问题所造成的人类不安全性,不仅与社会、经济基础和条件密切相关、相互作用,而且,发现、评估其可见的、潜在的后果,又要求人类社会正视自身的脆弱性,并尽可能地进行改善。更进一步的,环境安全不仅是人类安全,而且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