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政府角色转变研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行政体制改革从未停止过。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两大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30年,重心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计划经济体制,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行政体制;二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至今,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本书以国务院六次重大机构改革为标志,将改革开放以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划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2年的机构改革,重点是精简机构,进行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经济体制改革处于改革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发生改变。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重点是明确各部门及机构的职责范围,建立离退休制度,加强干部的培训工作。这次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设置了国务委员,组建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减少了39个,各省、自治区政府工作部门也减少了10~20个;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缩紧编制,加强干部培训,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
第二阶段是1988年的机构改革,这次改革重心是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重点是和经济体制改革有紧密关系的经济管理部门。由于1982年的机构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机构很快呈现膨胀趋势。这次改革历史性首次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并以弱化专业经济部门分钱、分物、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职能,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加强行业管理为目标,采取自上而下、先中央再地方的方式分步实施。机构改革后,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由于后来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加之治理、整顿工作的需要,原定于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