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企业研发活动的决定因素:一个研究综述
1.2.1 早期研究:市场结构、企业规模与创新
1.2.2 近期研究:制度与创新
1.3 思路框架与研究内容
第2章 中国制造业研发状况
2.1 全球R&D活动及中国的地位
2.1.1 R&D投入
2.1.2 研发产出
2.1.3 研发活动市场化程度
2.2 中国制造业研发活动发展趋势与现状
2.2.1 研发投入
2.2.2 研发产出
2.2.3 研发效率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发强度及其产业结构分解
3.1 研发强度的产业结构分解
3.1.1 研发强度的定义
3.1.2 研发强度指标的分解
3.2 各地区研发强度及产业结构测算
3.2.1 样本与指标选择
3.2.2 地区总体研发强度与产业结构
3.2.3 不同所有制的研发强度与产业结构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市场化与企业技术创新:分析框架
4.1 中国非市场化制度的特征
4.1.1 不明晰的产权边界
4.1.2 资源分配的非市场化
4.2 非市场化制度的创新抑制效应
4.2.1 产权模糊与经营短视
4.2.2 资源的行政垄断与激励扭曲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融资歧视与企业研发
5.1 引言
5.2 中国经济中的“所有制融资歧视”
5.2.1 实际融资歧视与“理论融资歧视”
5.2.2 融资歧视状况评价
5.3 融资歧视与企业研发:理论分析
5.3.1 融资歧视对企业研发的抑制机制
5.3.2 融资歧视与企业研发:一个理论模型
5.4 融资歧视与企业研发:实证检验
5.4.1 宏观层面:来自地区数据的证据
5.4.2 微观层面:来自企业数据的证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要素价格扭曲与企业研发
6.1 引言
6.2 我国要素市场价格的相对扭曲
6.2.1 要素价格扭曲测算:宏观层面
6.2.2 要素价格扭曲测算:微观层面
6.2.3 要素价格扭曲的成因
6.3 要素价格扭曲与企业研发创新:理论分析
6.3.1 要素价格扭曲与企业研发激励缺失:一个分析框架
6.3.2 理论模型:基于多要素与多产品生产的分析
6.4 要素价格扭曲与企业研发创新:经验证据
6.4.1 宏观层面的实证检验
6.4.2 微观层面的实证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所有制歧视下的跨境投资不对称开放与企业研发
7.1 引言
7.2 跨境投资的“不对称开放”与收入漏出
7.2.1 跨境投资开放与“收入漏出”
7.2.2 我国跨境投资的不对称开放与收入漏出程度
7.3 所有制歧视与跨境投资不对称开放
7.3.1 经济中的“所有制歧视”
7.3.2 所有制歧视下的效率扭曲与跨境投资不对称开放
7.4 不对称开放下的收入漏出与企业研发:理论分析
7.4.1 空间经济均衡模型构建
7.4.2 跨境投资开放、产业升级与企业研发
7.5 不对称开放下的收入漏出与企业研发:实证检验
7.5.1 模型构建
7.5.2 指标设定与样本选择
7.5.3 检验方法与检验结果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分权错配下的地方保护、研发创新与经济增长
8.1 引言
8.2 地方保护程度:一个新的估算
8.2.1 市场分割度的测量
8.2.2 运输成本测度
8.2.3 地方保护指数
8.3 “中国式分权”下的地方保护、企业研发与经济增长
8.3.1 “中国式分权”的基本特征
8.3.2 “中国式分权”下的地方保护
8.3.3 地方保护下的创新抑制与经济增长的“囚徒困境”
8.4 分权错配下的企业研发与经济增长:实证检验
8.4.1 模型设定
8.4.2 指标与样本选择
8.4.3 检验结果:基于空间自回归模型的联立方程估计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以市场化改革促进企业研发的对策建议
9.1 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体系
9.1.1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9.1.2 以“国民待遇”理性对待外国直接投资
9.1.3 以市场化改革减少寻租
9.2 深化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
9.3 完善劳动力市场化建设
9.3.1 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9.3.2 完善社会保障
9.4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9.5 扩大对外投资
9.5.1 政府层面
9.5.2 企业层面
9.6 培育以企业为主的自主创新体系
9.6.1 加强政府的扶植和引导
9.6.2 完善针对创新企业的投融资体制
9.6.3 加强自主创新平台建设
附录
附录1 各地区企业研发强度及其产业结构指数
附录2 中国各地区历年融资歧视程度
附录3 中国各地区劳动力一资本价格相对扭曲程度
附录4 中国各地区资本市场不对称开放度(2001-2012年)
附录5 中国各地区地方保护程度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