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之一
富强之本
写在开篇的话:
真正的经济学为中华传统文化所独有,它使中华文明成为这个星球上唯一还有连续的远古传承的文明。这种中国本土原创的传统经济学,已经被中国至少五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所证明:体悟它、掌握它、相信它、践行它的时代,而兴而昌,富庶而强盛;忽略它、怀疑它、误解它、抛弃它的时代,则贫弱而危乱,衰而亡。它是从根本上造福国家与民族的智慧。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当此国家重昌复兴大业之际,当求天下经济之真经至理。理通法自明,富强之梦方可期待。
误将“西经”当真经
我生于农村,怀着将来过上“富有”生活的梦想,来到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学习“经济学”,天真地以为自己从此就可以掌握致富的秘诀,犹如阿里巴巴念“芝麻开门”一样,只要自己输入财富的密码,财富就会滚滚而来。可是,本科毕业成为经济学学士,工作三年依然是穷光蛋。“裸婚”之后又一番苦读成为经济学硕士,仍然是“月光族”,而且经常是寅吃卯粮,有时连续几个月都如此!于是咬着牙攻读博士,相信梅花香自苦寒来,相信皇天不负有心人,相信总有一天自己的财富梦想会实现。
读硕士的时候,我就曾经动摇过,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经济学的那块料,还曾经到北京大学找朋友李东询问转读社会学的可能。可是,一场讲座改变了我的看法。张五常教授2001年4月15日到学校讲座,当晚在大连的望海楼,他告诉我:“我们早就知道如何变得富有,但是不知道变得富有这件事是好是坏!”我听了大为惊讶!我一直以为西方经济学在寻找致富的原因和途径,因为一直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所以我们才有研究下去的必要,既然早就知道了如何变得富有,那我们还在忙活什么?
这件事对我非常重要!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面前的“经济学”,开始怀疑它的“科学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开始模糊地意识到,可能这种被学生们简称为“西经”的西方经济学,并不是我进入大学前心里期望的那个经济学;并开始注意到西方经济学的种种局限: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工具理性的狂妄以及对伦理道德传统的背离。尤其是当我反思到一些学者鼓吹的纯粹的市场法则其实就是丛林法则的时候,觉察到“所有人或组织都会在局限条件下自利最大化”的假设前提,与其说是经济理性,不如说是教唆自私的时候,我明确地意识到,如果这就是“经济学”,那么这种学说流传越广,世界就可能越冷漠,人们争得的物质越丰富,精神就可能越贫穷,离真正的富强目标就可能越远。
从那时起,我就试图跳出西方经济学去寻找答案。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世界,随后发生的一些事情让西方经济学很没面子: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曼昆的学生罢课,认为西方经济学教坏了华尔街的精英,要为此次危机负责;英国女王视察英国皇家学会,质问在场的经济学家,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危机,却没有一个人提出预警?索罗斯发表《超越金融》,公开宣布西方经济学市场有效性假说破产,出5000万美元在母校伦敦经济学院设立新经济学研究院。一时间,西方经济学似乎真的穷途末路了。而此时,我念念不忘地精读《原本大学微言》已经十年,在西方经济学危机的帮助下,在和老师刘有生先生、刘力红先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儒释道原来是贯通的!中华文化是混为一体的圆觉智慧!因此中国本有自己圆觉贯通的传统经济学!正因为圆觉贯通需要体悟的学习方法,这种经济学才不被习惯了分科而析之的现代人所认识。
中国有自己的传统经济学这一观点,一下子解开了多年来我们学习西方经济学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如果中国没有自己的经济学,那么中国历史上的富强是依靠什么学问实现的?由于我们自己的经济学全部出自中华传统原创经典,所以我把总结的第一本书叫做《中国经典经济学》。一通百通,它意味着后面还会有诸如《中国经典管理学》等总结中国优秀传统经济文化的著作。
归家原是光明路
我从此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原创经典中寻找如何富强的答案。《易传》上说“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举而措诸民,谓之事业,那么希望全体人民过上富有的生活不就是我们的大业吗?“日新”意味着天天进步,不就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吗?原来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盛德”!那么“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时代认识不就和古代传统相契合了吗?从中国传统文化上说,富有、富裕、富足、富强,具有层层递进的意蕴: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先是苦心戮力,点滴积累成富“有”;然后再接再厉、衣食有余为富“裕”;裕字本身就表示用于吃的“谷”和用来蔽体的“衣”,其音为“余”的去声,所以富余为“裕”,隐含着吃、穿、住、行都“无虞”之义。当富“裕”达到富“足”的圆满程度,就面临着转化了:充裕的财富如何运用?如果应用得好,国泰民安,强盛不衰;如果教化不明,不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通常会造成奢靡之风,则如《道德经》第五十五章所言:“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早已”,就是早早衰亡的意思。结果必然是由富而衰,强不可得。富强,先富后强,强国必富,富是强的前提。那么,富之前呢?什么是富之因?强之后呢?什么是强之果?富之前是“付”,付出,付出劳动,付出汗水乃至心血;付出种子,付出耕作,付出经营,付出管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钱得钱,种下菩提树,必开吉祥花,必得吉祥果。可是种错了种子,种下荆棘,必得伤痕;种下罂粟,必得毒品,害人祸己。因此《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看似简单的四个词语构成的文字逻辑,竟然是整部中国经济发展史的写照!强盛之后,如果不能合道兴德,总是难免衰落!周代成康之治,汉代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雍乾盛世,都为后世打下了强盛的基础,可是不论强盛时间长短,最终都是因为君民不合道德伦理而陷入衰落乃至灭亡。例如汉武帝穷兵黩武,唐玄宗乱伦宠妃,宋徽宗玩物丧志荒淫无度,都导致各自的朝代由盛而衰。就其正常的兴盛时代观之,周代、汉代、唐代皆富而强,宋代富而不强,元代逞强而终致不富,明代算半强半富,清代前期富而强后期弱而贫。
富强本因德行积
经过对整个历史的回味,方知原来富从德来!世间一切获得,都是道德的结果。《道德经》上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既然道生万物,那么财富自然也是由它生出来的,所以“生财有大道”,所以曾子在《大学》中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若不守道德,为富不仁,就是同时自销以前的福德和自毁未来的财运,富必不久远。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德有多深,财有多厚。不断积德就是不断积财,德厚之人随缘兴业,皆可成就。如果败德就是败财,就如《黄帝内经》所云:“伐其本,坏其真”,不论财富有多少,迟早败亡。
衰落乃至灭亡的原因在于持续败德,兴起乃至昌盛的原因在于持续积德。什么是败德?奢侈、邪淫、浪费、恃强凌弱,违背一切天理人伦的都是;什么是积德?敬业节俭、孝顺友善、立身光明、广行布施,一切符合天理人伦的都是。由是可知,如果周朝的天子万民始终如一地遵守周礼,则3000年来至今日仍将是周朝;如果汉朝的君民始终敬奉汉文帝的教化,则2000年来至今日仍将是汉朝;如果唐朝君民始终如一地遵守儒释道的教化如贞观之初,则1000多年来仍将是唐朝。孔子积百世之德,至今子孙昌盛,受人尊敬;范仲淹富贵不忘初心,子孙900年来人才辈出。家风汇聚成世风,家教凝聚成国教,家学支撑着国学,所以曾子在《大学》中说“一家兴仁,一国兴仁”,“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是以《礼记》上说,“自古先王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富强的根源在于教育,在于教学,在于教化。
习近平总书记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富强”,作为核心价值观里的第一观,不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目标,同时也是复兴的结果。但是中华文明的强大在于主张各种文明“和而不同”,互通有无,和气生财。欲富求财,先修其德,修德立本,本立而道生,道生则财生,财生则强生,强生则国威盛,国威盛则四邻平。正如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亦如孙子所说,“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者也”。当代中华民族的富强史,将是造福中国人民、推动人类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的新篇章。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