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2014: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634670
  • 作      者:
    郑长德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新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贫困减缓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经济增长对剩余贫困人口溢出不足的问题,即如何更为精准地定位贫困,并将精准扶贫纳入经济增长框架,实现“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出台,标志着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工作的主战场,进入精准扶贫阶段。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2014):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紧密围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或重大问题开展对策性、前瞻性研究,分主题每年出版一期。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2014):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主题是“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2014):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主要以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作为研究对象,对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当前减贫政策的实施成效和贫困现状,为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思路提供启示。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2014):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
  (二)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
  表6给出了反映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各片区社会发展的相关指标,从中可以看出,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区内交通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通水泥/沥青公路的自然村仅占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总体的27.7%。除了六盘山片区和南疆三地州之外,其他各片区通公路自然村比例均在15%~30%:并且从通客运班车的自然村比率来看,平均有30.2%的自然村有客运班车,这直接导致了人货流通的成本增加,对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特色农业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制约。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置发展较为薄弱的原因主要与各片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关,海拔落差大、地形地势复杂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客观约束,而人均造价成本高则是现实约束。对于大多数高寒山区,实施整村搬迁计划是有效的折中选择,既保证贫困人口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又确保相关供给的可行性。但对于滇西边境地区等沿边贫困地区,则存在沿边戍边、交通基础设施供给、财政能力的三重约束。因此,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发展交通事业需要在整村搬迁政策的基础上,对沿边特困区县进行针对性定点投入,确保缓解因交通基础设施缺失而导致的贫困,提升相应沿边区县的自我发展能力。表7给出了部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期目标,从交通基础设施的目标设定来看,到2020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通公路自然村和行政村比率普遍需要达到95%以上,与当前情况还有较远距离,所需资金投入巨大。因此,如何使用多元手段提升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道路基础设施水平,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值得推敲的问题。
  从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通信基础设施来看,通电自然村的比率达到90.5%,通广播电视自然村的比率达到83.1%。由于电力、通信基础设施固定成本比重较高的供给属性和网络外部性的需求属性,市场能够对此类基础设施的供给区域产生最大面积的覆盖。目前,尚未通电和通广播电视的地区多为海拔较高、建设难度极大的地区。这也意味着,虽然整体来看通信基础设施的当前覆盖率相对较高,但未来持续改善的难度较大。
  从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来看,有卫生室的行政村比率为75.7%,农村安全用水农户比率为46.3%。根据表7中的各项相关目标,两项指标在2020年都需要达到100%。各片区的卫生基础设施差异较大,面临的发展任务有所不同。以南疆三地州为例,南疆三地州通管道水自然村比重为75.4%,是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最高水平,但有卫生室的行政村比率仅为45.8%,位列所有片区最末。剔除新疆南疆地理环境导致的特殊输水管道要求,我们在制定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发展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各地区发展重点的差别,实施有差别的政策。大兴安岭南麓片区、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燕山一太行山片区以及滇桂黔石漠化片区通管道水的自然村比重都在30%及以下,农村安全用水压力较大。政策实践中需要识别这些地区当前缺乏管道水入村的特殊原因究竟是气候缺水干旱,还是地形地势的客观限制,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改善。对于各地区的卫生室建设,需要按照全覆盖的目标,统筹使用医护人员培训、对口单位定点联系支援等手段予以彻底解决。
  ……
展开
目录
总报告
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报告

地区报告
内蒙古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报告
武陵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报告
广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报告
四川连片特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
贵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报告
云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新形势下西藏自治区的扶贫开发
青海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报告
六盘山片区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报告
南疆三地州集中连片扶贫开发调研报告
专题报告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机制研究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民生改善问题研究
集中连片民族特困地区的农业商品化实证研究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政策体系研究

附录
“十三五”时期推进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