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五四启蒙话语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个性解放与女性解放,对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挪威作家易卜生(Henrik Ibsen, 1828-1906)及其笔下“娜拉”(Nora)形象的被译介到中国,在“五四”前后发挥了特殊的推动作用。在中国新文学尤其是现代戏剧的创制中,也有重要价值。无论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娜拉”都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存在。本文从思想史与文学史的视野去讨论“娜拉”对于“五四”乃至整个现代文化想象的意义。
本书追踪和重构“娜拉”跨语际进入中国,被传播、被言说、被模仿的历史与文化语境。在此基础上,考察围绕“娜拉”的女性解放和个人主义话语的展开过程,“娜拉”谱系在不同话语场域与文类形式中的嬗变情况及其社会文化内涵,分析它们如何受到现实环境、性别差异、对话机制的影响与制约,探讨作为话语实践的“娜拉”故事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之间的内在关联。
出版价值: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梳理“娜拉在中国”的著作,具有相当的开创价值。论者视野开阔,将现代中国三十年关于娜拉的译介、讨论都纳为考察对象,详尽而清晰地勾勒出了娜拉在中国传播的各种细节,涉及相当丰富的思想文献与文学文献,体现了严谨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好的学术贡献。
本书作者张春田,男,1981年生,安徽芜湖人。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学士(2004)、北京大学文学硕士(2007)、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博士(2012)。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员,曾任教于香港理工大学,并在海德堡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从事访问研究。编著包括:《新闻:阅读与写作》(2007)、《传灯:当代学术师承录》(2010)、《另一种学术史:二十世纪学术薪传》(2012)、《留学时代》(2012)、《文房漫录》(2013)、《晚清文学研究读本》(即出)等,合译有《哈哈镜:中国视觉现代性》(2013)。论文散见于海内外多种学术期刊,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