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女性解放与现代想象:思想史视野中的“娜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7526686
  • 作      者:
    张春田著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作为五四启蒙话语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个性解放与女性解放,对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挪威作家易卜生(Henrik Ibsen, 1828-1906)及其笔下“娜拉”(Nora)形象的被译介到中国,在“五四”前后发挥了特殊的推动作用。在中国新文学尤其是现代戏剧的创制中,也有重要价值。无论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娜拉”都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存在。本文从思想史与文学史的视野去讨论“娜拉”对于“五四”乃至整个现代文化想象的意义。
  本书追踪和重构“娜拉”跨语际进入中国,被传播、被言说、被模仿的历史与文化语境。在此基础上,考察围绕“娜拉”的女性解放和个人主义话语的展开过程,“娜拉”谱系在不同话语场域与文类形式中的嬗变情况及其社会文化内涵,分析它们如何受到现实环境、性别差异、对话机制的影响与制约,探讨作为话语实践的“娜拉”故事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之间的内在关联。
  出版价值: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梳理“娜拉在中国”的著作,具有相当的开创价值。论者视野开阔,将现代中国三十年关于娜拉的译介、讨论都纳为考察对象,详尽而清晰地勾勒出了娜拉在中国传播的各种细节,涉及相当丰富的思想文献与文学文献,体现了严谨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好的学术贡献。
  本书作者张春田,男,1981年生,安徽芜湖人。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学士(2004)、北京大学文学硕士(2007)、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博士(2012)。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员,曾任教于香港理工大学,并在海德堡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从事访问研究。编著包括:《新闻:阅读与写作》(2007)、《传灯:当代学术师承录》(2010)、《另一种学术史:二十世纪学术薪传》(2012)、《留学时代》(2012)、《文房漫录》(2013)、《晚清文学研究读本》(即出)等,合译有《哈哈镜:中国视觉现代性》(2013)。论文散见于海内外多种学术期刊,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
展开
作者简介
    张春田,男,1981年生,安徽芜湖人。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博士(2012)。曾在海德堡大学从事访问研究,并曾任教于香港理工大学。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员。著有《思想史视野中的“娜拉”:五四前后的女性解放话语》(2013)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女性解放与现代想象:思想史视野中的“娜拉”》追踪和重构“娜拉”跨语际进入中国,被传播、被言说、被模仿的历史与文化语境。在此基础上,考察围绕“娜拉”的女性解放和个人主义话语的展开过程,“娜拉”谱系在不同话语场域与文类形式中的嬗变情况及其社会文化内涵,分析它们如何受到现实环境、性别差异、对话机制的影响与制约,探讨作为话语实践的“娜拉”故事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之间的内在关联。
展开
精彩书摘
  《女性解放与现代想象:思想史视野中的“娜拉”》:
  这之后,“易卜生”成为媒体和出版界关注的热点。重要的文化杂志和报纸(如《新潮》、《小说月报》、《妇女杂志》、《晨报》等)上不断刊载译作及相关介绍、征引;而出版社也接连推出单行本或选集,其中一些不断重版,销量甚大。兹将易卜生作品在20世纪10年代-20年代中国的翻译情况,略述如下:
  1915年6月,《小说月报》第六卷第六期的“杂俎”栏刊登了署名“乐水”的《欧美名剧》-文,对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此处译作《娇妻》)有介绍。
  1918年10月,陈嘏所译《傀儡家庭》,作为《说部丛书》第三集第五十一编,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易卜生剧作的第一个中文单行本,一年后即再版。
  1919年5月,《新潮》第一卷第五号上刊发了潘家洵所译《群鬼》。
  1920年3月开始,《小说月报》连载了周瘦鹃译的《社会柱石》(见第十一卷第3-8、10、12号),并于1921年10月编为《说部丛书》第四集第五编出版,书前有张舍我的《社会柱石序》。
  1920年,杨熙初译的《海上夫人》,作为“共学社文学丛书”之一,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1年8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潘家洵译、胡适校的《易卜生集》第一集,收入《娜拉》、《群鬼》、《国民公敌》,书前有译者撰写的《易卜生传》,书后附录了胡适的《易卜生主义》。1926年6月第4版。
  1921年11月,毛文钟、林纾早在1881年合作译写的《梅孽》(即《群鬼》),由商务印书馆列为《说部丛书》第四集第三编出版。
  1922年,《妇女杂志》第八卷第二号、第三号上,刊载了署名“幼童”所译的《沛尔根》。1923年1月5日至3月14日,《晨报副镌》刊载了巫启瑞译的《少年同盟者》。
  1923年6月《易卜生集》印行了第二集,仍是潘家洵译、胡适校,收入《大匠》(即《建筑师》)、《少年党》。1929年,连同第一集一起收入《万有文库》,再版。
  此外,译本还有杨敬慈译的《野鸭》(《晨报副刊》1924年2月11日至3月8日),刘伯量译的《罗士马庄》(北京诚学会1926年出版,上海学术研究会1930年重版),徐鸪荻译的《野鸭》(上海现代书局1928年1月),潘家洵译的《海得加勃勒》(《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三、第四、第五号,1928年3至5月)与《我们死人再醒时》(《小说月报>第二十卷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号,1929年10至12月),林语堂译的《易卜生评传及其情书》[收勃兰兑斯(Georg Morris Cohen Brandes)《易卜生传》和易卜生晚年书信12封,上海春潮书局1929年]等。
  1920年代以后翻译和出版热度依然不低。先后有潘家洵译的<博克门》(载《小说月报》第二十二卷第九至第十二号,1931年9至12月),沈佩秋译的《娜拉》(上海启明书局1937年),孙熙译的《社会栋梁》(商务印书馆1938年4月)、《野鸭》(商务1938年7月)与《海妲》(即《海达·高布乐》,商务1939年),芳信译的《傀儡家庭》与石灵译的《鹰革尔夫人》(即《厄斯特罗特的英格夫人》,均收《易卜生戏剧全集》,上海金星书屋1941年8月),马克译的《总建筑师》(1943年),邬侣梅译的《赫尔夫人传》(即《海达·高布乐》,重庆文治出版社1945年),翟一我译的《傀儡家庭》(南京世界出版社1947年),沈子复译的《易卜生选集》(上海永祥印书馆1948年6月),胡伯尔尼编译的《娜拉》(新生命书局1948年)等。伴随译本的大量出现,关于易卜生的评论和研究日渐多了起来。1918年袁振英的《易卜生传》在香港出单行本,此书后来重版三次,足见在当时的影响之大。1919年《晨报》“欧剧谈片”栏目曾刊有《易卜生之戏剧》,称易卜生戏剧“专写实境,不为虚想”,并认为《玩偶之家》“为近世妇人问题之解决作先导也”。1920年7月陈望道发表《妻的教育》,引述易卜生的《傀儡家庭》,发挥对女子教育指导思想的一点质疑:“男子是人,女子也是人,谁配拿模型去铸造女子,而且铸造适于男子的女子呢?”1920年瑟庐在《妇女杂志》第六卷第十号上发表《近代思想家的性欲观与恋爱观》,专设“易卜生的社会剧”一节。1922年10月,余上沅在系列剧作介绍《过去二十二戏剧名家及其作品》中,将易卜生放在压轴位置:“戏剧的中兴人物,最有势力的当推伊卜生。一国戏剧的盛衰,全视其国民性的进退为准;所以十九世纪初年的戏剧盟主,法国便不能让给德国,而小学如挪威,他竟能因国民性之坚强进步,遂产生世人奉为偶像的伊卜生。”也在10月,《妇女杂志》第八卷第四号“离婚问题号”上刊载了朔一的《易卜生名剧“娜拉”本事》,以叙事体改写了《娜拉》。11月,《小说月报》第十三卷第十一号上刊登了Johan Bojer著、佩韦译的《挪威现代文学》,以易卜生为介绍重点。1927年5月,袁振英所著《易卜生社会哲学》一书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初版。
  ……
展开
目录
自序:通过“娜拉”重探“五四”
导论“娜拉”与“五四”现代文化想象

第一章 “娜拉”进入中国:跨语际的文化偶像
第一节 易卜生的被译介
第二节 选择易卜生:知识生产的文化逻辑
第三节 《玩偶之家》:翻译的政治与接受的可能

第二章 阐释“娜拉”:在“五四”启蒙话语中
第一节 《新青年》舆论空间中的“女性解放”
第二节 “易卜生主义”:个性解放与女性解放的接合
第三节 现实中的“娜拉”事件与知识者的众声
第四节 “解放”如何表述:“娜拉型”话剧中的出走

第三章 “娜拉走后怎样”:女性解放的继续追问
第一节 从娜拉出走到中国改造:鲁迅的思想光谱
第二节 “女人的发见”:周作人的伦理关切
第三节 “第四阶级女子问题”的提出:《妇女杂志》的变化
第四节 在启蒙叙事之外:“娜拉”们的性别书写

结语 后“五四”与作为“民族寓言”的“娜拉”
附录 《玩偶之家》在中文世界的传播表(1918-1948)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