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陪孩子走过关键期——好妈妈一定要懂得的心理学
0.00     定价 ¥ 3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7675257
  • 作      者:
    万莹
  • 出 版 社 :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5-01
书已超过图书馆采购复本数量限制
收藏
编辑推荐

从出生到读完小学6年级,是孩子人格、智力、行为方式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倘若父母能在此时给予正确的指引和培养,孩子的能力和素质都能得到迅速提升,为今后的成长打好基础;反之,若错过了这个关键期,即便花费数倍的努力也难以弥补。

很多家长只知道其重要性,却不谙教养之道。虽然用心良苦、付出颇多,结果却与初衷大相径庭。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教育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孩子的所思所想,其实早就体现在他的语言和行动中了,父母若不学点儿童教育心理学,就无法解决面对的教育难题。

本书有场景再现,有科学分析,能帮家长轻松解读孩子的心理状态,合理疏导孩子的情绪,找出问题的实质,找到解决办法,让孩子在家长的陪伴和教导下一步步走向优秀。


内容介绍

本书旨在帮助妈妈了解最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巧,用心理学的规律去雕琢孩子,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孩子。全书针对处于成长关键期孩子在性格养成、智力发育、行为控制、心理辅导、沟通交流等各个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揭开孩子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为家长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精彩书摘

爱问没有错,回答有技巧

孩子总是有着无比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从不管自己问的问题是不是可笑,也不会去想爸爸妈妈能不能回答自己的这些问题。尤其是当孩子到了快要入学的年纪时,他们会变成一个“十万个为什么”。他们见到什么问什么,想到什么问什么。“为什么有的豆子是青色的,有的却是黄色的?”“为什么妈妈穿裙子,爸爸从来不穿?”“天为什么是蓝的?”“月亮为什么不会掉下来?”“我们为什么会有五个手指?”“我是怎么来的?”……

如果妈妈对孩子的问题能够认真、充分地解答,孩子会感到被尊重,好奇心也得到发展。所以,妈妈应该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认真回答孩子的每个问题。如果当时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孩子的问题,也要记住在自己空闲的时候,给孩子解答。有时候,孩子问的问题可能自己也解决不了,或者给孩子解释不清,那么应该告诉他,这些是自己不能解答的,或者告诉孩子等到他长到一定的年龄,才能听懂这些东西。

但是,实际生活中,当孩子们不断地问“为什么”时,妈妈一般都会不胜其烦,就算有耐心的妈妈,也未必有能力一一解答孩子的问题。

所以,在问问题的时候,孩子们常会“碰壁”:“小孩子,不懂的不要乱问!”“不是告诉你了吗?你怎么这么事多?”“你怎么这么多事?我也不知道!”……于是,这个小家伙伤心地走了,他这才知道原来问问题需要一些条件,原来问问题是错误,原来大人也有不知道的时候……于是,很多小孩子都乖乖地闭上了嘴巴,看到一些新鲜的事情,也不会马上就大喊“妈妈,那是什么?”所以,我们会发现,孩子越长大,问题也就越少了,家长也不必费尽口舌地告诉他,这是什么,干什么用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总之,解脱了!

可惜的是,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在问题消失的时候,也随之慢慢消失了。这是一个失败教育的开始。随着好奇心的泯灭,孩子就不再去主动认识世界,自然而然地,孩子认识世界的能力也降低了。同时,他们也很少再有主动获得知识的快感。随之而来的,他也就失去了本身应该具有的独创性,而这才是他们人生中重要的东西。一个人没有了好奇心,没有了独创性,也就没有了主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妈妈回避孩子不断问问题的心理虽然可以理解,但是不能提倡。妈妈在孩子心中的威严并不完全建立在“博闻多识”这一条上,对事情的态度、对孩子的信任和尊重、在工作上取得的成绩、夫妻之间的评价都会影响到孩子对妈妈的认识。如果妈妈在平时的生活中很积极,面对家庭的困难也毫不气馁,对爸爸和孩子都呵护备至,常常得到邻居的称赞,那她在孩子心目中就会有很好的形象,即便遇到问题不会回答,孩子也不会因此改变对妈妈的崇拜。

另外,承认错误是一种勇气,承认自己的无知更需要勇气。当妈妈在孩子面前真实地说出自己也不知道的时候,孩子与你的距离会更近。当然,承认自己不知道还只是回答问题的第一步,如果只说一句“我也不知道”就走人了事,会让孩子感到失望。怎么办呢?当孩子的提问兴致在没有回答的情况下大减时,妈妈不妨说:“虽然我现在不知道答案,但是我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答案。让我们去图书馆寻求神秘的答案吧!”听到妈妈的这番话,孩子会马上兴奋起来,想去图书馆探个究竟。

不要因为怕自己丢面子,怕在孩子面前没有权威,随便编个答案告诉他。这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在他没有知道事情真相之前,会把你的答案当作真理,告诉别的小朋友。这样,带给他的很可能是嘲笑和讥讽,而在他知道真相之后,就会不相信你了。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的重要指标,当孩子向你提出难以回答的问题时,不要回避或假装知道,尽管把真实的情况告诉他,让他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这样的他才能成长得更扎实、更健康。

 

 

……


展开
目录

序 章 关键期顺了,一辈子就好了—— 0 ~ 13 岁,教育陪伴要多用“心”

敏感期决定孩子的一生

孩子迷茫,你知道吗

掌握技巧,让孩子安全度过逆反期

帮助孩子安全度过青春期

“我都是为了孩子好”是谬论

赏识——激发潜能的武器

珍惜孩子的每一次成功

给孩子一个可以打破的碗

创造条件,让孩子独立

第1 章 “雕塑”孩子有技巧—— 好妈妈要懂点行为心理学

教孩子用语言代替哭泣

吃手也是孩子的成长任务

孩子的暴力行为从何而来

你的孩子能管住自己吗

“人来疯”宝宝心里在想啥

孩子总是欺负同学怎么办

如何应对孩子的“多动症”

为什么孩子犯了错误总是狡辩

孩子遇到困难只会哭鼻子怎么办

孩子任性其实源自一种心理需求

让孩子尝尝“自作自受”的后果

对孩子骂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孩子有自慰行为时应怎么办

第2 章 为孩子的情绪解套—— 好妈妈要懂点情绪心理学

认识依恋,满足孩子爱的需求

不要擅自剥夺孩子应得的母爱

别让孩子患上“肌肤饥饿症”

正确看待孩子的“认生”

归属感是孩子最早的安全感

缺爱的孩子易患“心理性矮小症”

理解孩子,小孩也会“心累”

坏情绪,不疏导就可能会“决堤”

罗森塔尔效应: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要好胜,也要输得起

鼓励孩子向失败学习

出于同情的奖励伤害更大

给孩子一个专属的宣泄空间

让孩子远离恐惧

谨防儿童抑郁症

儿童沉默不语也是病

感觉统合失调症:都市儿童的流行病

孤独症要正确判断、科学对待

怀疑癖是源自不自信

对儿童强迫症要科学治疗

对不正常的占有欲要及时纠正

第3 章 给落伍的交流方式升升级—— 好妈妈要懂点沟通心理学

要时刻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

别跟“别人家孩子”比

爱问没有错,回答有技巧

80/20 :对话的黄金法则

做孩子最忠实的倾听者

南风效应:温暖的沟通法最得孩子心

教育不粗暴,说服有技巧

超限效应:说教切忌唠唠叨叨

让孩子理解你,而不是服从你

蹲下来,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正确归因,让孩子认清事实

发自内心的表扬才是有效的激励

用表扬“刺激”孩子主动反省

批评不可少,但绝不能多

批评不是挖苦,别拿讽刺来伤害孩子

不要因为错误而全盘否定孩子

严格不是粗暴的遮羞布

别让爱被条件绑架

第4 章 教育要兼顾孩子的个性气质—— 好妈妈要懂点个性心理学

孩子气质越早了解越好

气质没有好坏之分

训练胆汁质儿童的情绪控制力

让抑郁质儿童走出自己的小世界

摆脱固执的惯性,让黏液质孩子学会变通

让多血质孩子学会按计划踏踏实实做事

按天性生长,更容易长成大树

让领袖型孩子雷厉风行又不目中无人

多听听和平型孩子的心声

教完美型孩子玩就要玩得酣畅淋漓

让助人型孩子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让成就型孩子正确理解成功的含义

让浪漫型孩子好好享受每一天

给思考型孩子思考的空间,并鼓励及时行动

让怀疑型孩子保持冷静,学会相信他人

培养活跃型孩子的专注力和责任感 /

第5 章 一切认知皆有规律—— 好妈妈要懂点学习心理学

孩子怎么记不住老师的话

学习语言,从重复和模仿开始

孩子可能走进的语言误区:外延过度和外延不足

智力发展有规律,避免“填鸭式开发”

孩子可能理解不了你的“正话反说”

别在学习上给孩子施高压

聪明的妈妈要“无为而治”

正确理解孩子的故意“考砸”

让孩子没有负担地质疑老师

不喜欢读书的孩子背后往往是厌书的父母

让孩子尝到坚持收获的果实

智商与天才没有必然关系

比“网瘾”还可怕的“考试瘾”

第6 章 孩子终究要成为“社会人”—— 好妈妈要懂点社会心理学

同龄人才是孩子最好的朋友

让孩子在游戏中充分感受社会

世界“不公平”,心情要平静

与老师常沟通,联手教出好孩子

独立意识从娃娃抓起

给予宽严适当的父爱

给孩子打一剂不完美的预防针

母爱是为了分离的爱

让孩子尽早了解一些社会规则

溺爱是孩子走向社会的绊脚石

封闭的爱会封住孩子的路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省本级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