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不是缓解焦虑的,是解决问题的。
本书汇集了作者20多年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教育经验,
将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融入家庭教育实践中,
帮助家长更好地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破解孩子心理密码,养育心理健康的孩子。
了解孩子成长规律,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
帮助孩子发展出独立、自尊、自信的人格和较强的社交能力,
养育一个真正快乐、健康、内心富足的孩子。
★关注家长自身成长。
引导家长从内心出发,
注重自身心理成长,
提升自身的人格成长、科学陪伴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改善亲子关系。
家长把“心理营养”种在孩子心田,
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予足够的爱、安全感、陪伴和理解,
孩子的内心就会富足,
从而建立深层次的亲子关系。
★手绘图解更有趣。
像看漫画一样,
更好理解、更有趣,
同时节省阅读时间。
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爱的能力
我们内心的孤独和悲伤等负面情绪,都源于我们无法感知到爱与被爱,简而言之就是失去爱的能力。爱的能力包括爱他人的能力和被他人爱的能力。爱既是一种双向的给予和得到,又是一种相互的关心和信任。心理学家珍妮·西格尔曾在她的著作《感受爱:在亲密关系中获得幸福的艺术》中说:“无论多大年龄,我们都可以了解新的方法、学习新的技能,让自己有能力感觉被爱,也有能力让他人感觉被爱。”所以,父母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爱的能力。
父母爱的误区
家庭应该是一个充满爱的场所,也是彰显爱的能力最突出的地方。父母对孩子的爱,让孩子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孩子在爱的氛围中,能够形成自尊自信的良好品格,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和价值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孩子对父母的爱,也会让父母感受到温暖与幸福,让父母的生命趋于完整。
现实却比较遗憾,关于如何去爱孩子,不少父母存在误区,有的父母成了孩子的“保姆”,大活小活都不让孩子插手,用服务来表示自己的爱;有的父母成为“焦虑者”,经常抓住孩子的小错误一顿整治,害怕孩子走上歪道;有的父母成为“路人”,对孩子的行为不管不问,美其名曰不干涉孩子;有的父母成为“霸主”,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不允许孩子有丝毫的反抗……
父母错误的行为会给孩子误导,让孩子误以为父母不爱自己。如果孩子感受不到爱,感受不到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和尊重,就会丧失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长此以往,孩子会对父母不管不顾,缺乏感恩之心,或者用各种不恰当的方式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从而赢得父母的爱。
爱是孩子的天性
儿童学研究表明,爱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天生善良且有同情心。婴儿在一岁前就会对别人做出情感反应,如遇到有孩子哭,他会一起哭;两岁的孩子在看到别人哭时,会拿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安慰;五六岁的孩子会懂得怎样安慰正在哭泣的同伴……这些都是孩子爱的自然表现。为何部分孩子的爱在逐渐丢失?因为父母没有明白一个事实:不是你心里觉得爱孩子,孩子就能感受到你的爱。爱是一种能力,需要好好学习才能懂得怎么去爱,才能在爱孩子的同时让孩子感受到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