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建构与办学特色 叶圣陶教育思想在苏州一中的传承与践行》 :
重思存疑在教学中,孟子与孔子一样也不赞成纯粹的知识灌输,孟子提出“读书存疑”,强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学,孟子在学习中强调思维的培养,而思维的起点便是存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孟子特别擅长以譬喻的方式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以获得知识。孟子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如果我们把这里的“君子”拟定为教师,那么引而不发的教学法便是启发存疑。教师教学正如射手引弓,弓开满月而不发,这样学生才能达到跃跃欲试的最佳境界,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地启发和诱导,才能激发学生无限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三为祭酒,最为老师”,他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多次担任祭酒,长期执教,并成为当时最博学的资深教师,同时,苟子的思想又有别于儒家的孔、孟二圣。孔子与孟子都赞同“人之初,性本善”,认为人性本善,并且认为“内省”是维持人的善的本性的主要方法。荀子却反其道而行之,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人要改变“恶”的本性,必靠后天的教育。因此,荀子的“外积”与孔孟的“内省”相比,更注重后天教化的作用。我们还是从四个方面探讨。
学思结合苟子认为学习离不开思考,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深入。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光学习不思考会陷入迷茫,而光思考不学习则终将危殆而一无所成。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是同等重要的,而苟子则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因此,在认同思和学的重要性基础上,荀子更注重后天的学习,认为学习是思考的必然前提,没有了学习这个先决条件,思考必定是无本之木,注定行之不远而成空中楼阁。
解蔽救偏苟子发现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蔽”与“偏”,即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或者只被事物的一个方面支配,从而失去对事物的全面了解,因片面性而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就是苟子所提出的“蔽”和“偏”,“蔽于一曲”则“暗于大理”。要“解蔽救偏”,解决认识事物过程中人们极易出现的片面性问题,荀子找到的疗救药方是“兼陈中衡”,即将所有事物或者事物的所有方面都陈列开来,加以比较权衡,最终做出评判取舍。
积渐威著与孔子和孟子相同,苟子也提倡学习的循序渐进,教学应该根据人的认识规律和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逐步深入,因此,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朝一夕而欲成大儒是从来也不可能实现的事。学习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任务,没有虚静有恒的意志是难以完成的。正如以刀刻石,“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虚心求实,埋首经营才是治学正道。
隆师亲友在教学中,苟子认为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能有教师的引导,循着教师的指引学习,这是学习的最佳途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绝对地“隆师”,即主动地亲近教师,尊重敬畏教师。在苟子的心目中,教师的前途命运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关联的,所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所以在教学中荀子要求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要“言而不称师谓不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当然在“隆师”之余还须“亲友”,即治学要有良友相辅。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