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以国家的名义:中国航天发展全景纪实系列.[3],星耀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2913743
  • 作      者:
    徐晓延著
  • 出 版 社 :
    白山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在苏、美等国先后把人造卫星送上天、太空角逐方兴未艾的背景下,毛泽东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但在社会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狂热年代,中国走向太空的征程步履维艰,费尽周折。面对种种困难,中国航天界的科技工作者和酒泉试验基地的官兵,不惧艰险,敢于担当,积极作为,新建了卫星发射阵地和我国一代测控网,成功发射了我国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把我国一颗返回式卫星顺利送上太空并安全回收。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航天发展全景纪实系列:星耀》:
  第一章 逐鹿星空孰称雄 人类第一颗卫星上天无疑是世界航天史上惊天劫地的伟大壮举,但谁能想象得到,这个标志性历史事件竟会是苏联和美国在军备竞赛与冷战中侥幸诞生的副产品呢?这其中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面对人类卫星上天引起的世界性影响,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再也无法保持平静。原本早于苏联开始酝酿航天计划的美国,却遗憾地落在了苏联后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美国错失先机?艾森豪威尔又是如何应对执政以来的最大困局呢? 让人非常惊讶的是,几乎没有人会料到,在20世纪那次举世震惊的人类第一颗卫星发射中,苏联航天设计师的最初目的是进行洲际弹道导弹发射试验,送人造卫星上天只是洲际导弹试验受阻后顺便酌搭载试验而已! 2007年,在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之际,前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之子谢尔盖在美国布朗大学的办公室里接受了《纽约时报》的采访。与此同时,美联社记者在莫斯科采访了身为原苏联太空项目创始人之一的鲍里斯·切尔托克和其他一些航天界元老。这些当年亲身经历见证了这一伟大事件、尚还健在的垂垂老人,回顾了这颗卫星的发射过程和美国人快速而强烈的反应,从而揭开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的惊人内幕。
  72岁的谢尔盖·赫鲁晓夫博士是前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的儿子。1957年,他22岁,是一名年轻的工程师,但他经常跟随父亲旅行,在苏联向太空进军的计划中,他处于一个异常特殊的位置,和父亲共同经历了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带来的喜悦。半个世纪后,77岁的谢尔盖是美国布朗大学沃森国际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他回忆说:“在突然进入政界前,父亲其实想做一名工程师,他对导弹和空间研究都有强烈兴趣。” 已经95岁的切尔托克院士,曾经担任苏联航天泰斗、空间项目之父谢尔盖·科罗廖夫的首席助手。不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对所参与的项目都只字不提,他和科罗廖夫的名字都成为国家秘密。据切尔托克院士回忆,当时苏美两霸根本无暇顾及和平开发宇宙空间这个问题,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一心想让苏联率先成为第一个在军事武装力量中装备洲际弹道导弹的国家,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诞生实际上是借了另一个项目的光,这个密级程度相当高的项目,就是加紧研制一种可以携带一枚氢弹打击美国的洲际导弹,即P-7型弹道导弹。也可以说,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是与美国军备竞赛与冷战中侥幸诞生的副产品。
  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说来话长,其中不免带有戏谑的味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根据战后国际形势的必然变化,既看到美国有可能成为像拿破仑时期那样的战后英雄,也看到苏联将会成为欧亚大陆唯一的军事强国,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将决定今后世界形势的格局和走向。美苏之间如何相处,成为了罗斯福此时思考的重心。
  ……
展开
目录
序 让历史告诉未来/杨利伟
引子 人类走出地球村
第一章 逐鹿星空孰称雄
第二章 故国追梦欲问天
第三章 蓝图绘就中国星
第四章 悄然织就通天链
第五章 风云突起核威慑
第六章 导弹何处觅行踪
第七章 箭指苍穹待出征
第八章 宇宙高歌东方红
第九章 疾风板荡见忠诚
第十章 天际归来举世惊
尾声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参考书目及文献
后记 在那天火升腾的地方
编后 问天情为何物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