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主张性恶,又极重视礼义。因此不少学者认为,荀子对于道德本源没有清晰的认识,无法承认道德主体,只能强调外在的礼义,却又因为没有道德心性作为基础而容易堕陷为类同于法家。《荀子的为己之学:从性恶到养心以诚》的两个主要关注点:一是从"为己之学"来理解荀子的思想体系,二是厘清"性恶"在这种"为己之学"中的理论地位。本书从"性恶"出发,厘清"人之性恶"的主张不但和道德自主无碍,更恰恰是道德自主之所以能够展开的自然基础。其之所以如此,就因为"性"和"伪"其实都是多重结构的概念。"心"和"伪"并非和"性情""情欲"同层的心理活动,而是高于自然活动的人类反省和思虑。"化性起伪"强调的恰恰是人做为价值主体的能动性──人能通过思虑和反省,了解"道"和规范,并从而安放人自然的情感欲望,使得其"既得其养",更能成为"别""分""礼"等价值分际的构成元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