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仁爱不只是说说而已》:
君子之路 孔子来到齐国,要去谒见齐景公,但是不去拜见晏子。
子贡说:“去谒见国君却不去拜见执政的宰相,这样行吗?” 孔子说:“我听说晏子侍奉过三代国君,他的仕途却一直都很顺畅,所以,我怀疑他的为人。” 话传到了晏子那里,晏子说:“我晏婴是世世代代的齐国人啊。不注意自己的行为,认识不到自己的过失,就不能在世上自立。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幸运的话就得到宠爱,如果不幸运的话就被人厌恶,诽谤和赞誉本来就是一样的事,只是不同的人看法不同而已,有声音就必然有回响,这是因为只是看到别人所做的事而只根据这些事来推断别人。我还听说过:用同样的诚心是侍奉三代国君,所以才会仕途顺畅;三心二意地侍奉一个国君,是不会顺畅的。现在,没有见到我晏婴的行为,却要责难我仕途顺畅。我晏婴听说,一个君子就会身体独自站立着,而不会对影子感到惭愧,一个君子就会独自就寝,而不会在心灵上感到惭愧。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曾经有人为了要杀掉他而拔掉大树,在鲁国因为不被信任而只好到卫国去避难。孔子自己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耻辱;在陈蔡之间受困的时候,几天没有饭吃,不会自己认为这是生活节俭。如果不是自己本人,就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动机,这就像生活在湖泊边上的人非难生活在山上拿斧子砍柴的人,就像生活在山上的人非难住在湖泊边上靠渔猎为生的人。一个人把话随便说出来,不知道做事的人有多么困难。一开始,我远远地望到儒者就认为可贵,现在,我远远望到儒者却不能不怀疑他了。” 孔子听到晏子的话之后说:“前人说过,在近处说话,无法阻止它会传到远方去。我私下里议论晏子,却没有说中这个人的过错。我孔丘对这个人真的是失言了,我恐怕难辞其咎啊。我听说过,一个君子,如果道德修养超过别人,就把别人当作朋友;如果道德修养赶不上别人,就把别人当作自己的老师。如今我对晏子失言,晏子讥讽我,这样说来,晏子是我的老师啊。” 于是,孔子凭借宰我的话来承认自己的错误,然后孔子去拜见了晏子。
何处不可行教化? 当初,历山的农夫侵占别人田地的事时有发生,舜到历山脚下去耕种,过了一年,此类事情就再也没有发生。黄河边上的渔夫互相争夺水中的高地,舜到那里去打鱼,过了一年,那里的渔夫都知道了尊让年长的人。东夷一带制陶器的人经常制造出一些粗劣的制品,舜到那里去制陶,过了一年,那里所制作的陶器都很坚实了。
孔子赞叹道:“耕田、打鱼、制陶,都是舜所管的事,但是,舜到那里去做同样的事,是用来救助这些事情的。舜大概确实是诚信仁德的人,于是亲自前往耕种而自愿生活在艰苦的地方,因而百姓都愿意跟从。所以说,这就是圣人道德的教化呀!” 云尘子曰:“君子要感化天下,所需要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这种道德修养说到底,只是一颗真诚之心,用这种真心做人做事,教化也就在其中了。天下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的事,坚守住这颗真心,便是无愧于终生的事。”《中庸》开宗明义地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大学》中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论语》中说:“君子思不出其位。”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后世将怎样称道夫子呢? 子贡问孔子说:“后世将怎样称道夫子呢?” 孔子说:“我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呢?如果要非说不可,那也只能说我是一个喜欢学习而不知满足、喜欢教化而不知疲倦的人。大概也不过如此吧?” 《吕氏春秋·孟夏纪·尊师》 云尘子曰:“所谓谦逊,是不掩饰自己的长处,但又不夸耀自己。”孔子说自己没有什么可称道的,后世把尊孔子为至圣,并非抬高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好像谁都会说,但是,会说的不等于是君子,说到而且做到了便是圣人。莫将别人的谦逊认为是无能,莫将别人的彬彬有礼当作善而可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