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史家、宗教学家。
他四十余年来默默恪守一个学者的本分:为人谦恭、温和,治学严谨、扎实;著书立说,培养人才;有爱心,有担当;扬正气,讲正学,走正路,办正事;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纯粹儒者的气象。
他沉潜涵泳于中国哲学、宗教学的汪洋大海,着力研究儒学的内涵与价值,关注儒学的现代命运和发展前景。他将仁爱、中和、尊生、诚信等理念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之中,构建了“新仁学”理论,提出返本开新、综合创新、推陈出新的“三新之路”,以期实现儒学的现代转化。宏论高见,启人心智。
他潜心研究中国宗教的历史与现状,积极探索儒释道三教文化,提出了“宗法性传统宗教”新概念,创立了“民族宗教学”新学科,为中国宗教学学科建设做了具有开拓创新意义的工作,成绩斐然,贡献卓著。
他是本土文化的守望者,具有包容的胸怀、开阔的视野。在多元文明并存互动的今天,他一方面致力于振兴中华学术,探索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道路,提出了中华文明“多元通和模式”新论断;另一方面坚持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倡导多元文明平等对话,主张会通中外,融合百家,汲取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为我所用,再创中华文明的辉煌。
他修德讲学,知行合一,参与创办尼山圣源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为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为推动学术事业的进步,殚精竭虑,不遗余力。
他深研中华文化,志于光大儒学,勇于开拓求新,是中国文化的守望者、探新者。(2012年度孔子文化奖颁奖辞)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