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古代美学史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5081584
  • 作      者:
    王向峰著
  • 出 版 社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向峰,辽宁省辽中县人。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美学学会名誉会长,省文联、作协、社科联、文化交流协会顾问。曾任辽宁大学校学位委员会副主席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文系主任。发表论文与评论500余篇,自撰与主编的专业著作60部。在辽宁省和全国获奖30多次,其中包括辽宁省人民政府首届哲学社会科学成就奖、国家教委学术专著奖、中国文艺理论突出贡献奖、全国第三届鲁迅文学奖、首届中华优秀图书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古代美学史论》按史序共设为六编30章,从《周易》的意象美学到先秦诸子、汉魏晋梁的美学,以至唐宋明清诸代美学的显要人物、主要著作和重要观点,以时代人物为明线,以制导古代美学思想发展的儒、道、禅学为伏线,全面深入地阐释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内涵,显现其作为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精神表现的学术文化价值所在。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古代美学史论》:
  三、唐代以来对意象内涵的扩延
  在刘勰的“窥意象而运斤”的理论层次里,“意象”尚属于作家艺术家在思维中化实象为意象的想象性的形象存在,是有待“独照之匠”去“运斤”创造的对象。这说明此“意象”还不是已经外化了的艺术对象体。但中国的审美艺术创造的历史和艺术美学理论的历史却又证明,审美意象既是理论范畴,又是实践范畴。它并不仅仅存在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思维过程之中,在想象阶段实现为“运斤”创造的对象之后,一当被赋予形式载体,它还可以变成外化的直感艺术形象。叶燮所论杜甫之诗,诸如“碧瓦初寒外”、“月傍九霄多”、“晨钟云外湿”、“高城秋自落”等等,皆为意象性的诗句。而以同理视之,中国的诗人中,李白、李贺、李商隐等人,也都有不少特征突出的意象诗。
  正是由于创作领域的实践进展,在意象形象创造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的经验。,在唐代以来的古代美学理论中,则多有对于意象范畴的论析,论列的范围不仅在主体心理想象层面,也扩展到主体实际创造方面,尤其是诗画赏评领域,特别标示意象范畴,几乎成了作品达到至美的一个突出标志。其理论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艺术意象创造是艺术超越生活事物的一个标志。唐人司空图的《廿四诗品·缜密》中说:“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亦奇。”这是说,隐迹于形表之内的本真,有迹又似无迹,人们对它不能直观把握,它只有在人的思维中化为审美意象始能悟得,即使此刻之作者“言语道断,思维路绝,然其中之理,至虚而实,至渺而近,灼然心目之间,殆如鸢飞鱼跃之昭著也。”(叶燮《原诗,内篇下》)作者创造出的意象足可以移夺造化,如李贺诗对韩愈诗的赞扬为:“笔补造化天无功”(《高轩过》),这必然使造化也惊奇人的神思意象之妙,自叹实际造物的局限。艺术超越普通的实际存在,使之比自然形态的存在更理想更典型,使艺术更具艺术性,使艺术表现更具合情合理的必然性,而艺术意象的创造是达到这些目的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是艺术意象创造是艺术创作主体化无生为有生,达到艺术想象完美的一个标志。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对于诗的品位分为三格:“诗有三格:一日生思,二日感思,三日取思。”生思的关键在于“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感恩”在于“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取思”在于“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这是要在诗的构思过程中,主体的思维要融物于心,应会感神,通灵化物,造成意境,达到这一境地的主体心理状态必是神思妙运,气倍辞前,想象力充沛丰富;而如果是“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也就是殚精竭虑,灵感枯萎,不能以艺术想象力使对象转化为意象形象,就不会写出真正“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的好诗。对于凭藉审美意象使无灵性的存在变成有形色生命的话体存在,倒是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讲得十分生动透彻。他认为,书法创作所创制之文字要灵动飞扬,“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虽迹在尘壤,而志出云霄。灵变无常,务于飞动。或若擒虎豹,有强梁拿榷之形,执蛟螭,见蚴缪盘旋之势。探彼意象,如此规模(《书法要录》卷四《张怀瓘文字论》)。”书法家使自己写的汉字有如此的气势精神,全是作者的意象生成,他使笔下形迹作擒虎执蛟的意象表现,实是“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达到了艺术创造的极致。
  三是艺术意象创造是实现艺术独创的一个重要标志。就艺术表现的对象来说,因为它们的存在对谁都是共相的存在,只是在由人进行表现时,才由构象者之不同而呈现为不同的形象存在。这种构象特殊,主要原因在于人在构象过程中所附着的心理情思的特殊性,这就是刘勰所说的“独照”;独出这种综合的“神用象通”之意象,作为供人观照的艺术形象,也就不能不具有独创的特殊性了。宋代画论家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评张璪的绘画:“尤于画松,特出意象。”明代李东阳《麓堂诗话》评温庭筠《商山早行》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明代陆时雍《诗镜总论》评乐府诗《东飞伯劳西飞燕》等诗为“风格浑成,意象独出。”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说:“书与画异形而同品。画之意象变化,不可胜穷,约之,不出神、能、逸、妙四品而已。”这些都是从意象特殊意义上评论作品的,而特殊的原因全在于构象感受上的特殊所致。如张璪画松,是“师造化”而“得心源”,所以他画松之荣枯之枝,才“润含春泽,惨同秋色”。《商山早行》用两句的六个名词,虽是冬晨广具之象,但是非直接以身心体验并又能化为审美意象者,却又不能道出。所以,这画与诗的特殊表现,既是神思化物的特殊,也是艺术表现的特殊。
  ……
展开
目录
总序
序一 以圆览之力收会通之功
序二 理论繁华后的朴素与提纲简约中的童贯
自序 弱水三千饮一瓢

第一编 《周易》的美学思想
第一章 《周易》的立象与尽意
第二章 《周易》审美文化模式的创造
第三章 《周易》的意象论
第四章 《周易》乾坤卦象的美德启示

第二编 孔孟韩非的美学思想
第一章 先秦诸子美学简述
第二章 孔子的美学思想
第三章 孟子的美学思想
第四章 韩非子的美学思想

第三编 老子庄子的美学思想
第一章 老庄尚“无”的美学思想
第二章 老庄的美的根源论
第三章 老庄的美的特性论
第四章 老庄的美的形态论
第五章 老庄的审美自然观
第六章 老庄的审美主体论
第七章 老庄的审美意识论
第八章 老庄的审美言意论
第九章 老庄的道内之反与美丑转化
第十章 老庄生命生存的美学思想

第四编 汉魏晋梁时期的美学思想
第一章 两汉时期美学思想概说
第二章 王充的美学思想
第三章 嵇康的美学思想
第四章 陆机的美学思想
第五章 顾恺之的美学思想
第六章 刘勰的美学思想

第五编 唐宋时期的美学思想
第一章 禅宗的美学思想
第二章 司空图的美学思想
第三章 苏轼的美学思想
第四章 周敦颐与二程的美学思想
第五章 严羽的美学思想

第六编 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
第一章 明代的性情论美学
第二章 明清时期的小说美学
第三章 叶燮的美学思想
第四章 曹雪芹的美学思想

附论 中国现代美学的发生与发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