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道”从世俗君王身上的遗落,“道势”由天然合—分裂为两个非即非离的独立系统,进而有了高低上下尊严的比较。儒者以“道”为尊,对社会秩序进行批判和超越;“势”的代表者—一封建权力系统则竭力以“道”为“势”之精神支持与合法性论证。儒者所持之道是理想的、超越的,但其功名利禄甚至生死攸关的一切利益关系又为“势”所左右,“道势”问的相聚与相抗使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更为波澜壮阔。《进退维谷:道势间的儒者》以儒者在“道势”间的抉择为切入点,归纳出四种不同类型的道德人格范型。当然,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对“道”的坚持作为划分道德境界高低的标尺。回顾历史,有些儒者早年壮志踌躇,暮年却马放南山;有些儒者看似一身正气,不过以道为功名利碌之敲门砖。《进退维谷:道势间的儒者》旨在通过对四种道德人格范型的综合考证,尤其通过“势”之逼迫与重压的视角,凸显出儒者为捍卫和追求精神价值所做出的巨大利益牺牲,凸显儒者以道自任的精神操守,以此激励我同当前的知识分子,促使他们真正成为一支能够有效地表达民众愿望、监督政治权力、进行社会批判、实现人文关怀的社会力量。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