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儒学的内外之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2651006
  • 作      者:
    何俊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圣人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其繁体写法“里”,喻指口耳相通、聪明睿智之人,但在中国思想史的演化中,圣人的内涵与性质也在丰富而变化。吴震教授的论文考察了圣人由聪明睿智者,演变成道德与政治的杰出人物及其神圣化,最终又转落于人心而世俗化的过程,富有意趣。同时,此文所议,涉及先秦与宋明,也为此下的内圣之学讨论提供了一个有用的背景。
展开
精彩书摘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栏目丛书:儒家的内外之思》:
  就个体而言,“志于道”的人生指向,往往具体表现为“谋道”、“忧道”:“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谋道在此指社会文化理想及政治道德理想的追求,忧道则是对这种理想是否真正实现或能否实现的关切。与之相对,谋食与忧贫更多地表现为对感性的物质需要及物质境遇的计较。在孔子看来,一旦志于道,便不能将物质的境遇看得过重,如果过于注重衣食之资,则很难视为真正的求道之士:“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不难看到,在理想的关切与物质的计较中,孔子将前者置于更为优先的地位。 
  “谋道”的过程,同时以“行义”为内容,所谓“行义以达其道”。(《论语,季氏》)“义”与宜相通,含有应当之意,引申为当然之则。相应于此,“行义”也就是遵循、依照当然之则,后者同时被理解为达到“道”的前提。在孔子那里,作为当然的“义”本身又基于“道”,从而,以“义”而行(行义)与以“道”而行,本身具有一致性。 
  以政治实践领域的君臣关系而言,臣之事君,便应当以此为原则:“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这里不仅涉及君臣之间的特定关系,而且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关乎以何种方式去践行。要而言之,以道而行,侧重的是践行的方式,“达其道”,则指向践行的目标。在此,作为践行目标的“道”与作为践行方式的“道”,呈现了内在的统一性。
  ……
展开
目录

中国思想史上的“圣人”概念
从“志于道”到“壹于道”——略议孔子与荀子关于道的论说
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吗?
叶适对《中庸》的批评及其对儒学的阐释
论“甬上四先生”的存养工夫
黄宗羲穷心的万殊之学
文景之治与儒家思想
制度儒学中的孝治思想
“让道”与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的内在难题
传统赋役减免制度的亲属伦理旨趣新探
儒家富强观试析
“儒家自由主义”如何可能?
中国法文化的四维同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