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癌症楼”的文本文化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47979
  • 作      者:
    冯玉芝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冯玉芝,1964年生,文学博士,199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史和批评史的教学与研究,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术研究方向为俄罗斯现代文学。已出版专著《肖洛霍夫小说诗学研究》,译著《最后一颗子弹——马雅可夫斯基评传》,发表的学术研究论文涉及普希金、别林斯基、托尔斯泰等人创作学与批评史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癌症楼的文本文化研究》主要运用文本文化分析方法,以细读小说和诗学阐释为基础,将20世纪伟大的俄国作家索尔仁尼琴的长篇小说《癌症楼》列为考察对象,充分审视已经成为关于信仰与人生的永恒经典的长篇小说《癌症楼》的文本文化学意义,其中的小说诗学形态,其中对人的存在与尊严的拷问,展现了20世纪俄罗斯现当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多重维度。
  《癌症楼的文本文化研究》的各个篇章(共5章)主要是从文本文化的角度,阐释《癌症楼》的文本、审美、文化等不同的侧面,讨论索尔仁尼琴的创作意识的完整性和它所提供的文学新经验。借以揭示(《癌症楼》为代表的小说创作对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丰富和深化,并以丰富的精研认真评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的小说创作经验为俄国文学所开辟的新的表现领域。在此基础上,分析《癌症楼》与俄罗斯当代文学历程,把握索尔仁尼琴及其创作与俄罗斯文学的过去与现在的联系,以期洞见《癌症楼》这样的作品对未来作家的启示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鲁萨诺夫在医院中感到的身份认同和自我定位的危机,彰显了鲁萨诺夫们精神的焦虑和危机。这是由不合理的社会层级结构决定的。社会层级结构,原指在传统社会的政治国家领域中依据权力至上与权力大小形成的权力层级结构,后延伸为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根据人和人之间权力大小、地位高低而建立的层级关系结构。因而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权力层级、地位层级和身份层级。鲁萨诺夫们的社会层级结构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上具有以下特征:个人权利服从权力;身份挤压能力;权力高于规则;重服从轻自主、重管制轻服务;一元主导排斥多样个性。这些直觉性的理解和体验早已沉潜在鲁萨诺夫的意识深处。小说中许多常常有逻辑与修辞的混淆,也就是表面看是修辞,其实是逻辑,特定的意识形态积淀而成的逻辑。例如,鲁萨诺夫本人不承认自己得了癌症,他的女儿来肿瘤医院探病也“没有一般探望者走到重病号床前那种深表同情的愁苦表情”,她也不承认父亲得了癌症,而“不过是甲状腺肿大罢了”!作者在小说中写了一个细节来说明“瞒和骗”——也就是“他的精神可说是在女儿身上得到了发扬光大,他也就沐浴在女儿的光辉之中”的例子:“阿拉讨厌披在肩上的那件象征性的白长衫,它老是往下滑,现在她索性笑着把它扔在床架上,让它盖住记载父亲体温的那张曲线图。”她的身份认同——“她结实、匀称,是鲁萨诺夫家族名门出身。”她不想当记者,要去当作家。鲁萨诺夫就说:“毫无疑问,文学应当由道德上十分健全的人去搞。”但是天知道,这是什么样的道德!女儿说她的诗集已经列入明年的出版计划,父亲问:“你这是怎么搞成功的?”女儿十分得意地回答‘:“当然,如果那么直接到出版社去,呈上自己的诗,那里谁会理你?但是安娜·叶夫根尼耶芙娜把我介绍给M,又介绍给C,我给他们朗诵了两三首诗,他们都非常喜欢,接下来就是由他们给什么人打了电话,给什么人写了条子,事情也就妥了,一切都很简单。”这个获得诗人身份的过程是与原先的记者身份所包含的意识的错位,但正是与父亲精神世界的对接,这是深入骨髓的,是烙在主人公精神深处抹不去的印迹。这说明,鲁萨诺夫们没有边缘化,他们在社会层级结构中言与行之间的断裂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面貌(鲁萨诺夫儿子从事法律工作,女儿要进作家协会,极力掌握更高社会层级的权力话语),可怕的是他们对此甘之若饴。他们身体和精神上的畸形正是千疮百孔的病态社会文化的象征。
  3.“我得的根本不是癌”。鲁萨诺夫作为小说形象的叙事学意义在于这一“理性病人”视角的选择。他的出场所构成的意义是多重的。与现当代文学中的“孩童视角”、“畸形视角”、“变形视角”相并行,是现代文学变革的重要部分。在以往的文学创作中,更多的是以正常人被当成病人或者如鲁迅那样的“狂人”来作为艺术上的疾病叙事的中心。而索尔仁尼琴恰恰相反,把一个病人不承认有病、视自己为正常的人物作为社会关系的病态剖面,让它承载道德、文化和政治意义,并在叙事上以鲁萨诺夫与医院和病人之间的巨大心理落差为悖论的佐证,引导了独特的文本内容,以“不是一般病人的口吻”,用“自动化”的方式暴露了靠整人发家的鲁萨诺夫之流的卑劣心理的运行机制,他“居高临下”地要求医生确认他得的不是癌,要求病人熄灯,要求病房应该有他认为的“秩序”,他不关心病友得了哪一种癌,而是让他那在入院前的生活中,大脑所习惯的一套观察事物的自动反映系统“正常”运行,用他的那套阴暗心理来“甄别”病友是否“危险”,他竟揣测,科斯托格洛托夫”会不会是装病,来这儿吃国家的饭,因为在我们国家病人吃饭不花钱”。在他总想担任病房“秩序维护者”的时候,医院和病房的一切都是不正常的。病友的一切活动使他感到既刺眼又刺心,病友讨论“念书不能增添智慧”的话题时,他感到烦心;叶夫列姆讲的“荒唐”的寓言故事更是刺中了他的精神“软肋”:他越是怕死,故事中长久的苟活的内容就越是令他难过。
  ……
展开
目录
引言 文学与隐喻
第一章 《癌症楼》与俄罗斯当代文学
第一节 《癌症楼》作者述评
第二节 《癌症楼》的创作
第三节 《癌症楼》的批评
第四节 《癌症楼》阐释的意义与价值

第二章 《癌症楼》与社会文化意象
第一节 《癌症楼》里的人物
第二节 社会文化与病人形象
一“我得的根本不是癌”——鲁萨诺夫鉴定书
二伊塞克湖的草根——科斯托格洛托夫形象研究
三病房的沉默者——舒卢宾
第三节 批判意识与家属形象
一集体出现的鲁萨诺夫一家
二书信中出现的科斯托格洛托夫的朋友卡德明夫妇
三关于恰雷交替出现的“病人家属”
第四节 《癌症楼》里的医生
一负重行走
二渴望生活
三终极场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性信仰缺失与悲剧意识表达
第一节 《癌症楼》里的病情
第二节 人性信仰缺失与药物
第三节 悲剧意识与治疗
第四节 《癌症楼》里的结局

第四章 生命的激情与死亡意识阐释
第一节 《癌症楼》里的故事
第二节 生命激情与爱情
第三节 死亡意识与梦境
第四节 《癌症楼》里的独白

第五章 写作聚焦与存在意识洞察
第一节 《癌症楼》与凝练的语言
第二节 写作聚焦与经典结构
第三节 存在意识与同步空间
一两部作品的文本意义
二两部作品的思想主旨
三两部作品的象征隐喻
四两部作品的诗学形态
第四节 《癌症楼》与作者的文学焦虑
结语文学的当代突围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索尔仁尼琴写作年表
附录2 长篇小说《癌症楼》的阅读线索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