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生态城市整体规划与设计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141288
  • 作      者:
    蔡志昶著
  • 出 版 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蔡志昶,男,1977年9月出生于江苏淮安,2000年、2005年、2011年分获东南大学建筑学学士、硕士、城市规划博士学位,2010年获瑞典皇家工学院(KTH)工业生态学Licentiate学位:分别于2009年、2012年获得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资格。现任教于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任建筑设计教研室主任,讲授“建筑设计”、“规划设计”、“专业外语”、“建筑法规”等课程,研究方向为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绿色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近代建筑教育理论等。蔡志昶参与和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
展开
内容介绍
  生态城市是我国进一步城镇化的主导方向,而空间规划与设计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生态城市整体规划与设计》从环境系统思维的视角,提出生态城市整体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指出整体性是生态城市空间规划与设计的核心,这种整体性贯穿和体现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各个方面。《生态城市整体规划与设计》利用“生命周期评价”、“物质能量流分析”等环境分析工具,重点研究城市中各类物质和能源在连续空间层级上的流动过程,建立起“土地利用”、“城市结构”、“交通体系”、“市政设施”、“单体建筑”,以及“自然景观”等各城市空间子系统与资源消耗及环境影响之间的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提高城市系统层面上利用资源效率、加强城市子系统之间相互协作的整体空间规划与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具体的实践机制。
展开
精彩书摘
  在这其中,交通顺畅度不高似乎与“低密度等级路网”的大街区模式初始理念相违背,杨俊宴总结的原因包括:①车道过多,在道路交叉点的地方,车道之间影响较大,反而降低了整体的通行能力,因此,在CBD里,一条8车道的干道的通行效率反而不如4条双车道的通行效率;②CBD内的干道容易吸引过多的过境交通,反而降低通行能力。杨俊宴认为对于CBD的商务活动而言,商务地块“可达性”的要求高于“快速性”的要求,因此,“高密度均质路网”的小街区模式更适应于CBD的商务活动要求。
  随着中国私人机动交通的快速增长,中国大城市中的街道面临着西方机动化初期同样的问题,如街道人行空问受到机动交通冲击,带来街道安全、噪音、污染、拥堵等问题。中国城市传统的“封闭、大街区、等级路网”城市结构在面对城市机动化时,具有两方面的负面作用:①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干道的机动拥堵情况,城市街道逐步丧失了步行性和社会性,成为危险的地段,加剧城市居民对内向性的封闭大街坊的偏爱,因为相对而言,在封闭街区内部具有的一定的步行性和社会性。②为了应对城市机动化带来的机动拥堵状况,以及进一步提高的私人机动交通,城市在老城区不断拓宽街道,在新城区则进一步强化现代主义交通原则指导下的等级路网体系,同时地方政府或公共投资公司出于减少道路基础设施投资和快速开发目的,倾向主要进行干道建设,形成低密度的道路网络,而城市支路建设严重不足,或者由开发商建设并成为封闭社区内部道路。
  因此,城市街区模式不仅仅是形式问题,而是由背后的交通问题、城市建设模式等深层次的问题所决定的。交通问题也为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英文International Con-prcssesof Modern Arehitecture)所认识,1933年CIAM发布的《雅典宪章》提出交通和交通设计是现代城市形式的决定因素。“以车为本”还是“以人为本”是城市街区空间结构模式的重要决定要素,除此之外,与城市街区形式(尺寸、密度、朝向)相关的因素还包括:建筑昀朝向、道路的朝向、地形的因素、气候的冈素等。
  单体建筑与街区模式
  上文述及,城市街区由城市街道围合而成,城市街区有大小之分,街区内建筑物是形成街区内、外部空间结构的主体。城市街区的大小是相对的概念,不仅与城市的中观和宏观尺度相关,也与微观上建筑物的尺寸相关。街区尺寸的大小,决定了街区内部的建筑物与街区之间在形式秩序上的关系。西方欧美国家的传统城市街区表现为“高密度均质路网”的小街区特征,街区多为长方形,短边尺寸在60~100m左右,这个尺寸决定了街区内的多层(4层以上)建筑物只能沿街区周边形成“围合式(enclosure)”的布置模式,若是商业性质地块,则建筑群占据大部分或者整个地块。随着街区尺寸的扩大,街区在进深方向上(短边方向)可以容纳多排建筑物时,建筑物的布置就可以脱离街区周边的限制,获得更大的自由。当街区的尺寸进一步扩大,街区在进深方向上可以更多排的建筑物时,建筑物在街区中形成现代主义宣扬的“花园中的建筑(Buildingsin Garden)”模式。
  ……
展开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环境问题
1.1.2 城市化进程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综述
1.2.1 国外研究进展与评述
1.2.2 国内研究进展与评述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2 从生态学到生态城市
2.1 基本概念
2.1.1 环境的概念
2.1.2 生态学的概念
2.2 概念的推衍
2.2.1 类比和比喻
2.2.2 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学
2.3 生态城市的概念
2.3.1 从环境保护、城市绿化的角度理解生态城市
2.3.2 从生态系统和生态学的角度理解生态城市
2.3.3 从目标设定和特征表述的角度理解生态城市
2.3.4 生态城市概念总结
2.4 生态规划设计作为桥梁
2.4.1 生态设计
2.4.2 规划师和设计师
2.5 本章小结

3 环境系统思维与方法
3.1 环境系统思维
3.1.1 生态建设项目的复杂性
3.1.2 系统与系统思维
小结
3.2 环境系统分析方法
3.2.1 时间维度上的分析方法:生命周期评价
3.2.2 空间维度上的分析方法:物质与能量流分析
3.2.3 经济分析方法:成本收益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生态城市整体规划设计的维度与框架
4.1 生态城市整体规划设计维度
4.1.1 空间维度上的生态城市整体规划设计
4.1.2 时间维度上的生态城市整体规划设计
4.1.3 物质能量流维度上的生态城市整体规划设计
4.1.4 生态价值评价维度上的生态城市整体规划设计
4.2 生态城市整体规划设计框架:全面的图景
4.2.1 城市与城市环境问题
4.2.2 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环境
4.2.3 互动的生态设计:结合自然与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设计
4.2.4 主动式设计:城市人工环境系统的设计
4.2.5 从生态建筑到生恋城市:全面的图景
4.3 本章小结

5 生态城市物质与能量流动整体规划设计
5.1 综合利用效率
5.2 城市物质与能量流动分析
5.2.1 城市建筑供暖及制冷的能量流动
小结
5.2.2 城市生活污水的物质流动
小结
5.2.3 城市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的物质流动
小结
5.3 协作效应:连续空间层级上的物质能量流整体设计
5.4 生态城市物质能量流整体设计分析
5.4.1 系统与系统边界
5.4.2 长期效应与短期效应
5.4.3 整体效应与局部效应
5.4.4 自给自足与对外依赖
5.4.5 门槛效应:分散化、小型化与集中化、规模化
……
6 生态城市整体空间规划设计
7 生态城市建成环境整体评估方法
8 生态城市整体设计的实践机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