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皮是每个孩子的天性,爱玩爱闹体力无限。
道理也好,规矩也好,在孩子们想象中都是绑住他们的绳子。
老师一遍又一遍地教,他们的注意力可能根本集中不了,爸爸妈妈一遍又一遍地说,他们甚至可能产生逆反情绪。
每天跟这帮小怪物斗智斗勇,谁都会筋疲力尽。
其实孩子需要宽容,需要爸爸妈妈的理解。
“一日小老师”——让孩子们带比他们自己更小的娃娃。
这样的换位思考,意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管理能力,也让每个孩子切身体会老师们的辛苦和不易。
这样的用心良苦,你能体会吗?
孩子“换位思考”的教育意义是什么?
孟老师:儿童往往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换位思考”可以让孩子体会到对方的感受,将具有更强的社交能力,并富有同情心。。。。。。
高考生:把老师换成学生,让他来写我们的作业!
在校实习老师:我简直要被感动坏了……孩子们,老师的不容易你们体会到了没?
东西方教育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有人说,
西方教育的核心是思维训练与多元化;东方教育的核心是伦理道德与一元化。
而当东西方教育理念同时存在于一个家庭中的时候,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随着社会的前进,留守儿童出现的概率越来越高。
单亲家庭、隔代教育、中西家庭、重组家庭……
不同的孩子,孔子先生说要因材施教。
关心孩子,还得关注他们的内心。
东西方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冲突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点?又各有什么不足?
孟老师:中国的“尊卑长幼有序”和西方“人格平等观”之间的摩擦。
中国文化注重一个“恩”字。父母养育儿女是一种“施恩”行为。施恩便要讲回报。西方文化注重一个“义”字。西方认为父母养育儿女是义务,即“为所当为,做该做的事”而已,是不求回报的。中国的孩子更乖一些,但在自主思想方面会弱一些。容易逆来顺受或过于叛逆。西方的孩子可以处在一个非常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不足是家长难以把握规矩的尺度。
不同家庭环境的孩子是否应该区别对待?如何把握尺度?
孟老师:每个孩子来到世界时都是天使。孔子的“因材施教”放在今天依然是真理。由于孩子的成长环境及自身特点不同,所以家长在遵循基本的教
育规律前提下,应该根据孩子自身发展特点来培养孩子。对于孩子个性中的优点应该小心保护。关于尺度的问题,把握原则即可。1、有利于孩子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2、不以影响他人为原则。3、如果孩子的问题来自于家庭,家长的教育方式一定要首先得到改变。
陈思成:我希望爸爸有更多的时间陪我。
海外留学生:“因材施教”真是说到了点上。国内的教育在乎基础打得扎实,国外的教育鼓励奇思妙想,两边各有优势。如果小朋友都能够取其精华,我华夏必然处处皆学霸!
单亲家庭孩子妈妈:我努力灌输给我的孩子一个观念:你并没有什么不同,一样是爸爸妈妈永远爱着的孩子。也许在某些方面或多或少会有些无
法顾及,但我相信只要是在被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定能健康地长大。
对于选班长的事情,好像有的爸爸妈妈比孩子更积极。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桥梯,各个家庭,各显神通。
可是,到底是孩子想要参与竞争,还是爸爸妈妈夙愿得偿?
父母将自己的愿望加在孩子身上是否正确?父母的价值观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孩子的主观意愿是否更重要?
孟老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许多家长曾设想过自己的人生,可是因为某些原因并没有圆梦,于是竭力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交给孩子,把全部的
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这其实是很多中国的父母将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观念的一种体现。幼时生活的环境以及父母的价值观,往往影响孩子的一生。
比如判断是非的能力,对待亲朋或陌生人的态度,独立自主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团队意识,如果父母期望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教育或素质,那么自己应该先做个高尚的人。这样,才能给子女以良好的道德与情感教育。如果孩子的主观愿望是合情合理的,父母应该尊重。
幼儿园的小朋友:我不喜欢上钢琴兴趣课。
送高年级孩子上学的家长:我认为一切以孩子的想法为主更重要。
我们以为好的,并不一定真的对孩子好——虽然明白这一点,但大多数家长都还是要走弯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