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肚的先民遗址,是无意中给人发现的。发现的经过很有趣,那已是第二次大战以前的1日事了。据说,当时港英当局正在兵头花园地底下建筑一座蓄水池,需用大量的海沙(这座地下蓄水池就在今日喷水池那一片大草地的下面。喷水池背后的那两座小台就是泵房,水池的人口正对港督府,乘巴士经过上亚厘毕道可以望得见)。包工的建筑商雇用帆船到舶寮洲的大湾挖取海沙,工人偶然在泥沙中发现很多陶器碎片和箭簇,拿回来卖给人。后来给水务局知道了,便告诉当时香港大学的一位教授。他便亲自到大湾去查勘,发现在那海滨一带的高地上,几乎遍地都是这类陶器碎片。后来他又将这样的发现告诉一位神父,邀请他一同去作比较有计划的发掘,颇有收获。后来,这位神父根据他所掘得的这些遗物,与我国先史及殷商时代的文物加以比较,写了好多篇很细密的论文发表,可惜他在一九三六年因病去世,研究工作便中断了。
舶寮洲发现先民遗物的大湾,三面有山环抱,因为向西,可以免除东北和东南季候风的侵袭,又从山腰里有一道溪流直通海中,终年不涸。从地理位置上说,这确是一个理想的建立村落的地址。先史时代,曾经有人在这里住过,是不难想象的。至今山脚下还有废弃的田地的遗迹,又似乎开辟过园圃。可是现在仅有一两间孤单的寮屋,四周全是一片野草杂树,显得非常荒凉。
据那位神父的现地查勘报告上说,这类遗物的埋藏量约有四尺厚,自地面向下掘,平均掘到十七八寸至七十寸的深处,就可以发现这种文化层。蕴藏量最丰富的一层,是在三尺左右的深处。那些表示文化水平较高的陶器,仅在上层才有。至于石斧和铜箭簇,只有较下的地层始有发现。根据这些情形看来,可知遗物的位置层次,都不曾经过翻动或水流的冲洗,还保持着原来的自然堆积层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