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治理呼唤制度:教育援助的非正式制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70441
  • 作      者:
    翁士洪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翁士洪,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非正式政治制度、治理理论、教育援助与非营利组织理论,独著有The Influence of the NPOs on Basic Educational Aid in China (Germany)。于《中国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学报》《教育发展研究》等CSSCI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曾参加美国公共行政学会(ASPA)全球年会并宣读论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 

 

本书主编:浦兴祖,1945年生。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高等教育名师,国家精品课程“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原领衔人。兼任上海市政治学会副会长等职。作为1980年中国恢复政治学学科后在此领域潜心教研的首批学者之一,其主编出版的国内第一部《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及其复旦大学出版社修订本、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香港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等论著,在国内外产生良好影响,被学界称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研究领域的“拓荒者之一”、“典型代表”与“著名学者”。


展开
内容介绍
  《治理呼唤制度》通过分析中国教育 领域进行的援助情况,深入研究教育援助活动中非正 式制度运作的逻辑,以及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关 系和互动。本书旨在解决的核心问题是:非正式制度 援助教育有何逻辑机制?教育援助中非正式制度与正 式制度的关系和互动如何?为什么?在定量研究的基础 上,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例,在吸收公共资源 制度分析模型等基础上,从制度空间、资源汲取和行 动策略三个维度,建构起分析框架,采用综合研究方 法,深入研究以上问题。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援助教育的多元主体协同治 理需要制度化,治理呼唤制度。这是对转型期中国内 生性制度变迁的一种独特路径提炼与制度解释,也很 好地解答了西方学界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为什么在 保持政权稳定的情况下,中国在现有政治体系范围内 发生了重大制度变迁?
展开
精彩书摘
  《治理呼唤制度:教育援助的非正式制度研究》:
  贫困直接威胁到儿童的教育问题。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中,贫困农户家中的青少年尤其是少年儿童是最值得关注和同情的,因为儿童代表未来,教育经济学研究表明,完整的小学教育是一个人从所受教育中获益的临界水平。故而如何解决贫困地区少年儿童因家庭贫困而被迫失学的问题成为非常重要的主题。
  此外,由于长期以来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深厚积淀,以及民众对知识的渴望,民间对教育事业一直保持着极大的热情。20世纪80年代末,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知识可以带来财富。大家对于知识和教育的渴求几乎变成了某种崇拜,“知识改变命运”成为最鲜明的时代主题之一。
  虽然有此时代背景和共识,但事实上,改革开放初期,教育供给政策上,仍然坚持行政一元供给模式,并未放开让志愿团体等社会组织进入,此时政府尽管多次强调对教育十分重视,也多次发布教育法令,但实际上则是政府对教育等公共物品的投入在削减;而且由于农业经济天然的劣势,不仅使得农村财政力量大为衰减,更加剧了农村义务教育等公共物品供给的缺失。在农村,由于乡镇政府不再具有直接的经济管理职能,不能直接提取农民手中的财富,相应供给公共物品的能力不足,但是同时,由于财政包干制度赋予地方政府的自主权,乡镇政府便会将有限资源直接投入到对其晋升前程有直接影响的GDP增长,即经济建设中去,而不愿供给到没有多大明显经济效果的公共物品中。这进一步加重了教育的供给缺失。
  在城市方面,情况按理说应该好些,因为这一时期国家教育政策的价值重心又逐渐由“普及”转向了“提高”,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了重建高等教育和城市的“重点”中小学的建设上,公共教育资源开始向“重点”和城市集中,农村地区的学校被大幅度地撤销或合并,农村义务教育再次被边缘化。
  ……
展开
目录
导论  大眼睛女孩的问题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  非正式制度的研究
二  教育援助的研究
三  教育援助的非正式制度研究
四  研究前沿与趋势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分析框架:制度空间、资源汲取与行为策略三位一体
第一章  教育援助的制度空间建构
第一节  教育发展失衡与非正式制度的成长
一  “贫困、儿童、教育”的时代主题
二  教育的政府“甩包袱”与制度外供给的需求
三  政府缺位的制度空间与非正式制度的介入
第二节  教育援助中非正式制度的主体与类型
一  教育援助中非正式制度主体的类型
二  非正式制度的教育援助内容
第三节  制度空间建构历程及其对教育的援助
一  机构创立和项目启动(1989—1991)
二  组织发育和项目深化(1992—2000)
三  结构调整和项目转型(2001—2012)
第四节  非正式制度的制度空间总体特征
一  自主性
二  被吸纳
第二章  组织结构与资源禀赋
第一节  常数:组织的属性
第二节  组织结构
一  全国青基会系统的组织结构
二  2001年后理事会决策制度化的尝试
第三节  资源禀赋
一  教育援助所需资源的数量
二  教育援助中资源的来源
三  资源的稀缺性
第三章  资源汲取与行为策略
第一节  资源禀赋影响资源汲取
一  希望工程项目的资源运作途径和机制
二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对政府的资源依赖
三  自主与依赖之间的钟摆
第二节  组织结构影响行为策略
一  社会化手段与行政化手段并用的项目实施策略
二  治理结构上的组织依赖策略
三  教育援助资金的博弈策略
四  对监管体制的双面策略
五  非营利组织营利策略
第四章  非正式制度援助教育的效应分析
第一节  组织问责分析
第二节  组织绩效分析
一  社会接受度和产出效益
二  教育援助质量的主观感知测量
三  希望工程援助教育作用的有限性
第三节  组织能力分析
一  人力资源汲取能力
二  募捐和资助实施能力
三  管理能力
第五章  比较脉络下的教育援助制度
第一节  教育援助政策模式比较
第二节  教育援助政策工具比较
第三节  教育援助政策工具选择的约束条件
第四节  小结:对中国教育援助制度的启示
第六章  集权体制下教育援助良性发展的逻辑阐析
第一节  教育援助活动中非正式制度运作的逻辑
第二节  中国教育援助出路与机制——政府与社会间多部门合作治理
第三节  研究缺陷与进一步的研究
附录1  基金会管理条例
附录2  访谈对象列表
附录3  访谈提纲与调研问卷
参考文献
一  中文文献
二  英文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