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美的旅痕》:
东门屿,万物有灵的世界东门屿,在东山县铜陵镇的东侧海面上,从风动石停车场码头乘游船,犁浪行驶十五分钟即可抵达。
全岛面积近一平方公里,不过巴掌那么大,但来头也不小,它与厦门鼓浪屿、温州江心岛、台湾的兰屿一起,并称“中国四大名屿”。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去过那,是一个文友的父亲在那面海上养殖水产,现在想起来没多大印象,只知道屿上有一座古朴的石塔,名叫文峰塔,所以东门屿也被称作“塔屿”。
那时的东山岛是全国著名的对台贸易港口,马銮湾、金銮湾几乎将广州、汕头一带和厦门、漳州的游客吸引了过来,是方圆几百公里的游人夏日的乐园,绵延数十公里的乌礁湾几乎荒废在澳角那一带,还没有脚步将它唤醒。游客到了铜陵镇就被这里平整宽阔洁净的海滩迷住了,清澈的海水,海上摩托艇、帆船、太阳伞、拖曳伞,沙滩上身着五颜六色泳衣的人们,还有不远处在夕阳下拉网的渔民,这些构成了东南海滨浴场独特的风光,让人到此流连不已。人们似乎只会去眺望一下远方的狮、象、虎、豹四屿和外婆传说中的那座塔屿,但没有太强的好奇去做鲁滨逊的漂流冒险,踏访东山岛以外的这些星星点点的荒岛。
二十多年过去了,这期间我多次到东山岛,过去新鲜感渐渐消退。所以这次来我基本待在酒店里和朋友泡茶聊天叙旧,朋友问:“你去过东门屿了吗?”我说,“二十多年前去过。”朋友认真地说:“你不知道现在有句话叫‘不登东门屿,枉游东山岛’吗?如今的东门屿已经是今非昔比了!”恰好第二天风和日丽,和我一起的几位作家来了兴致,安排好一艘游艇,很顺利就抵达东门屿的北段佛澳码头。太平洋在岛外翻卷着波浪,而佛澳这一片海被小岛有力的臂膀揽人怀中,波澜不惊,像碧玉一般宁静。我不禁叹道:“这哪里像是海,分明是一片湖泊啊!”同行的作家章武也说:“这是海中的湖,太神奇了!”暖阳之下,海风特别滋润,不但没有丝毫咸腥味,空气中还弥散着微微的清甜,让你忍不住地想多呼吸几口。人深陷在华滋之中,唇齿间渐渐润泽,肌肤也开始呼吸起来,肺腑在吐纳中享受这一纤尘不染的禅意。据说“佛澳”之名来自当年的一个巡海道,名叫蔡潮,他渡海到东门屿南段这片地方,见东明寺上豪光祥云,五彩映海,故起了这么一个吉祥的名字。我们船行至此,恍然间也像是来到了海上蓬莱仙境。
果然,迎接我们的就是一座庙宇——东明寺,二十多年前我看到的只是一座小庙堂,年份却很早,它始建于宋朝,修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朋友告诉我,是1987年春,一位名叫释道裕的禅师率徒涉海,艰苦创业,在原有的小佛庙遗址上开基拓建了这座东明寺。
如今的东明寺占地两百亩,建筑面积达八千五百多平方米,有山门、佛室、宝殿、玉佛坛、藏经阁、钟楼等三十多处建筑物。东明寺虽不如高楼圣殿之巍峨壮观,亦没有名山古刹之赫赫声名,却集中了好几个全国之最:是全国海拔最低的寺庙,海拔只有六十多厘米,几乎是与海平面持平,离海也只有一米左右。可就是这么低的一座庙,却是大浪不能侵其前,大风不能撼其基。多少年来,历经无数次的强台风和地震,全不能动之分毫。
东明寺方丈释道裕大法师出门相迎,为我们介绍庙宇的楹联书法,看来方丈是个好客健谈的人,对这里的一切如数家珍,尤其是供奉在东明寺八卦楼上一尊高二点五米、重一百五十公斤绿檀踩龙观音佛像,吸引了大家的注意。释道裕大法师说,年近八旬高龄的高僧智德法师是东山岛铜陵镇人,在台湾佛教界德高望重,他曾多次回东山岛探亲,并与漳州市佛教界广泛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当他得知东明寺新建一座八卦楼,便决定拿出他多年积蓄,多次专程远赴缅甸等国家寻找世界上最稀少、最名贵木种之一——绿檀木。在佛教界朋友的帮助下,终于在越南订购了一尊“绿檀踩龙”观音佛像。
如今,这尊绿檀踩龙观音佛已然成为东明寺的镇寺之宝。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