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曾创意举办过一个广播节目,叫做《生活中的哲理》,受到广大农村听众的欢迎,后来,这档节目被当年的《中国广播电视年鉴》收录。这件事让我体会到,哲学,也不都是高深莫测的东西,生活中处处有哲学。为什么人遇到有些问题就感到迷茫、失落、甚至烦躁,从而失去自我?这里也有哲学问题。
后来的几十年里,我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我们人活着,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这个问题搞不清楚,我自己也一样,总是缺少了清晰的定位和自觉的行动。
其实,人的本质,就是一段时间而已。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我们体验自己的生命,就是让自己的生命有价值。每个人一辈子不可能做很多有价值的事,做一件也很了不起,但要慢慢等待时间的回报。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发现了什么,有哪些刻骨铭心的体会,或许也有一定的价值。
现在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似乎停不下来思考一些问题,有时还不能区分好与坏、是与非,也缺少了观察自己的“显微镜”。如果能静下心来,用哲学的思想,慢慢地独立思考,提高智慧,学会体验生命,并去寻找自己的答案,把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写下来,与自己对话,与别人分享,也是一种人生的享受。所以,我把本书的书名定为《慢享生活》。
用什么形式去说生活中的哲理,让我考虑了许多,我决定尝试着用散文的形式讲哲理,写启迪人生的文章,这样是不是可以让人在自然轻松中有所收获;我的文章也没有什么鲜明的开头,中间穿插了我们一些身边的人和事,夹叙夹议,尽量避免逻辑化推理的说教,而是用一些生活化、形象化的语言,讲一些人之常情的做人道理;我写文章也敢于把自己摆进去,因为我不能光长着嘴说别人,文章中有我一些真实情感的流露,也许会让人感同身受;文章中有些想撕碎过往的回忆,也会让自己有一种潺潺至今的寂静和欢喜;文章点题时,也有一些通俗的有韵味的议论小结,可以留着慢慢地回味;写作时,我尽可能多地站在读者的角度,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一些,用一些对话的方式,去触碰他们的心灵,搅动某一根神经;有些事,也许与我们擦肩而过,但记取它,会让我们经受一场酣畅而清澈的雨,让理智与情感熔铸;我先后采访过几百位年轻人,走进他们的心里,去搜寻他们熟悉的一些新鲜而又充满活力的材料去写,说他们想说的话,说他们听得懂的话,尽量让文章涌动生命的理性,想想应该怎样处事做人,怎样获得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