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青麻渡》:
青麻渡是个地名。它坐落在东北大地辽阔的松嫩平原上,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屯子。屯子的地势稍高,土色的平房稀稀落落地在高大的杨柳树下连成一条极不规则的横线,从东到西,错落有致。
几乎所有人家的房前屋后都有不少杏树、李子树和海棠树。冬天刚刚过去,真正的春天还没到来,枯枝凋零下的小屯子显得十分落寞和凄凉,冷冷清清,除了偶尔能听到几声鸡鸣和犬吠之外,几乎是悄无声息,静得令人发慌。
青麻渡的前面有个水泡子。水面不算大,因形似蛤蟆,故称蛤蟆泡子。泡子四周杨柳环绕,在高大的杨树映衬下显得特别幽静。
蛤蟆泡子的南边是生产队大院。泡子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小路把屯子和生产队连在一起。
青麻渡的北面地势渐渐低洼到一望无际的大甸子。那是真正的荒野之地,光秃秃、苍茫茫,一眼望不到边。到处是裸露的盐碱地,既不生树木,也不长庄稼,荒凉而空旷,带有一丝原始的沧桑和远古的神韵。
相传,在久远的过去,这里曾是查干花草原的边缘,属蒙古王公领地。那时,水草肥美,人烟稀少。每年夏天,丰水期一到,便有一条季节河横在这里,阻断了往来行人的去路,于是,便有人在这里扎起木筏摆渡过往行人,由于这一带遍地生长青麻,所以,这个渡口便有了青麻渡这个名字。
后来,由于人口增加,草原被开垦,植被遭到破坏,水位下降,草场退化,肥美的水草消失了,渡口荒废了。再后来,由于公路的出现,这里便断绝了摆渡的踪迹,只把青麻渡的名字留给了这个小屯子。
屯子最东边靠近林带下边的四问破旧的土坯房就是知识青年集体户。有的地方叫青年点,也有的地方叫知青点,都一样,都是知识青年的家。
房子太旧了,是解放前盖的,据说快四十年了,整个房子向西倾斜着,西山墙被一棵粗大的木头支撑着,看上去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泥抹的墙面上有些地方已露出土坯。房子在高高的林带下显得低矮、阴暗,和土地一样的颜色。房上压着一层厚厚的苞米秆,有风吹过时,便发出一阵窸窣的响声。
集体户的前边是一片园地,中间的一条小道通往院外的小路。
这是一九六八年创建的集体户。
一九七五年春天我来到这里的时候,六八届老生只有周长江和关明霞两人,其余的几个知青都是七二年以后陆续转来和直接插队落户到此。目前,有六男五女,按标准只能算小户。
虽然到了清明时节,天气依旧寒冷,特别是起早上工时,还要穿着冬天的棉衣。背阴处的残雪还在顽强地坚挺着,散发着刺骨的寒气,诉说着对冬天的眷恋。
早晨真冷,穿着一件旧棉大衣,有时还不得不缩着脖子,再把腰间的麻绳紧一紧,干起活来才好受一些。然后盼日出,总希望那温暖的、殷红的太阳快点从遥远的东方跃出地平线,好能感受到阳光带来的暖意。
太阳终于升起来了,火红火红的,好温暖啊!好像在寒冷的冬夜里走进了光明无比温暖如春的屋子里,身体自然地舒展起来,心情格外畅快。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