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从新民主主义教育到社会主义教育:1921-2012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193063
  • 作      者:
    顾明远,刘复兴主编
  • 出 版 社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从新民主主义教育到社会主义教育(1921-2012)》内容有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杨贤江的教育思想、恽代英的教育思想、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奠基、苏区教育方针政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保证工农劳苦民众的受教育权、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从新民主主义教育到社会主义教育(1921-2012)》:
  日本、法国和俄国,在不同时期,为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做出了不同的贡献。但这种渠道又是间接的,国人所能获知的马克思主义都不是来自德国的马克思主义。转手自他国得来的学说,必然会沾染上“二传手”的特性,“二传手”的马克思主义水准决定了初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水平。第二,实用性。由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俄国革命的胜利,使一直怀着急切的救亡图存理想的中国人看到了希望,马克思主义一开始进入中国,就是行动的指南,而非空谈的理论。第三,选择性。当时思潮泛滥,主义横行。“社会主义”一词的含义本身就是模糊的,其使用者出于各自的立场对“社会主义”进行种种言说。对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将其与其他种种社会主义混为一谈,便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中国人接受的主要是唯物史观,而非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实用性的指导下,以其成功的实践和具体而有说服力的理论力量,使中国人在种种理论、思潮和学说中最终选择了它。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庞大体系,中国人也进行了选择。这一时期的中国人主要选择的是马克思学说中的唯物史观,尤其是阶级斗争学说。
  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所具有的种种特点,同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相伴进人中国这一事实有着莫大的关系,也关涉中国社会现实和历史传统的因素。
  ……
展开
目录
上篇 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形成与发展(1921-1949)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人
一、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的零星介绍
二、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二节 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思想
一、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
二、对于各种教育思潮的批判
三、对于传统教育的批判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开端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纲领的提出
一、面向工农大众的教育思想
二、改良教育制度的思想
第二节 工农和干部教育实践
一、工农教育运动
二、干部教育
第三节 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一、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二、恽代英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奠基
第一节 苏区教育方针政策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二、保证工农劳苦民众的受教育权
三、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
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五、苏区的知识分子政策
第二节 苏区文教建设
一、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
二、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
三、苏区的干部教育
第三节 独具特色的苏区教育思想
一、为工农服务的教育价值观
二、重视政治的教育功能论
三、坚持群众路线的教育方法论
四、教劳结合的教育原则论
五、联系实际的课程论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最终形成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主张民族独立和尊严的民族的教育
二、反对一切迷信的科学教育
三、为工农劳苦民众服务的大众教育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在抗战时期的具体实践
一、面向根据地的教育
二、面向战时的教育
三、面向农村的教育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发展
一、“先维持,后改良”的教育方针
二、干部教育逐步正规化和制度化
三、各级学校的整顿和改造

第五章 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的基本主张与历史经验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必须致力于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新教育
一、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将教育视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二、紧密结合中国实际,致力于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新教育
三、坚持“理论和实际统一”,反对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
四、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 文化教育是新民主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党领导教育事业,教育事业必须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
一、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坚定正确的教有方向,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
二、正确处理教育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将教育事业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依据党的中心工作确立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第三节 文化教育是推动社会改造与进步的重要力量,必须善于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唤醒国民觉悟,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受教育的需要
一、中国社会改造最需要的是国民觉悟,需要培养变革社会的优秀人才
二、造就革命知识分子,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人民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三、必须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始终把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作为崇高使命
四、必须坚持教育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善于依靠并充分发挥民众兴办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灵活多样地发展人民教育事业
第四节 教育是需要在继承借鉴中创新的千秋基业,必须坚持传承借鉴与创新的统一,不断推动人民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成果
二、力戒盲目排外思想,善于借鉴国外优秀教育成果
三、在传承借鉴中推进综合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下篇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探索与改革(1949-2012)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新探索
第一节 教育的批判、继承、模仿与借鉴
一、教育的历史遗产
二、教育的批判与继承
三、教育的模仿与借鉴
第二节 面向工农的教育实践
一、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旗帜鲜明地面向工农
二、工农教育发展的数量与质量
三、教育本土化的探索
第三节 教育方针的确立
一、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
二、“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
三、教育方针的重新定位和重新表述

第七章 改革开放初期教育思想、教育事业的讨论与调整
第一节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核心
一、认识和肯定知识分子的价值和作用
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恢复高考制度
一、高考制度一度中断
二、恢复高考制度: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迫切需要
三、恢复高考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第三节 教育本质大讨论
一、真理标准大讨论:教育本质讨论的先声
二、教育本质问题讨论的直接动因
三、关于教育本质的诸多学说
四、教育本质讨论的意义

第八章 新时期教育发展战略与方针的确立
第一节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一、重视和突出教育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育优先发展思想的确立
第二节 “三个面向”: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
一、“三个面向”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
二、“三个面向”与中国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第三节 科教兴国战略
一、科教兴国战略是国家历代领导人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建构
三、科教兴国战略对教育实践的巨大推动

第九章 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
第二节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阶段性演进
一、简政放权,重新定位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学校的关系(1985-1992)
二、引入市场机制,实现办学体制的多元化(1992-2003)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公平(2003年至今)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二、教育体制改革存在的现实问题
第四节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愿景展望
一、机遇与挑战并存,改革是唯一出路
二、加快教育立法,推动教育的法治化进程
三、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坚守教育的公共性

第十章 全面推动素质教育
第一节 素质教育理念及其追求
一、素质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
二、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
三、素质教育的成绩与挑战
第二节 新一轮课程改革
一、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二、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三、课程改革的成绩与挑战

第十一章 新时期我国教育新的里程碑
第一节 《教育规划纲要》的背景与战略意义
一、《教育规划纲要》的背景
二、《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意义
第二节 《教育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与工作方针
一、《教育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
二、《教育规划纲要》的工作方针
第三节 《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与战略主题
一、《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
二、《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主题
第四节 《教育规划纲要》的发展任务
一、加快普及学前教育
二、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提高质量
三、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五、实现高等教育统筹协调发展
六、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七、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
八、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第五节 《教育规划纲要》的体制改革
一、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四、办学体制改革
五、管理体制改革
六、扩大教育开放
第六节 党的十八大: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科学认识和认真落实教育的地位
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主要任务
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举措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