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翰墨书香中的追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958694
  • 作      者:
    许建辉著
  • 出 版 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翰墨书香中的追寻》内容有“苦信”盈溢赤子情、也谈“孙立人给冰心的信”、彩缣尺素写真情、诗谊绵绵无绝期、《新文学(创作)初版本图典》中的钱锺书、《七月文丛》之著作初版本数种及其他、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幕后、《谈艺书简》中的大师风范等。
展开
精彩书摘
  《翰墨书香中的追寻》:
  收信人萧三在外从事革命文化宣传工作多年,1939年春天奉召从苏联回国,于4月29日抵达延安,随即被分派到鲁迅艺术学院担任文学系主任兼编译部部长。但他不愿意做这个“官”,旋以脑病作祟为由主动请辞。“我回国来自己的计划是要根据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种种,写几本书出来作为国际宣传。因为我能写写诗,寄出去有人翻译,亦能自译,能用俄文写写小说,报告,通讯。在国外住了这多年,参加了苏联的和国际的文学生活,苏联、英、美、法、德……各国的名作家都还彼此知道。我写的东西,都乐于登载,而且他们都期待我寄作品去。”他在辞职信中写道,“我愿继续作国际宣传的工作,它的重要不待说,我有外国文字这个工具,在国际文坛上有点小声誉(惭愧!),那末党为什么不利用这些便益的东西呢?我作国际宣传工作时当然也是从文艺方面着手,报告、通讯可多于诗歌、小说,但诗歌、小说也要作一些的。”(中国现代文学馆藏萧三信函底稿之一——笔者注)
  组织上接受了萧三的辞呈,于1940年1月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将他调至新成立的延安文协主持工作。实现了个人志愿,萧三热情高涨,“延安文协”因之十分活跃:文化俱乐部办起来了,《大众文艺》创刊了……1940年4月22日,《大众文艺》面世的第8天,萧三即暂离主编之职,代表陕甘宁边区文协和延安文协,同郁文、胡考等5位作家一起,前往山西兴县参加5月4日召开的晋西北文化界联合会成立大会。会后又有访问贺龙等诸事耽搁,直到7月2日才回到延安。此时,茅盾到延安已经月余。7月14日下午,“文协延安分会”举行“欢迎总会理事茅盾”的茶话会,萧三与茅盾的近距离接触大概就由此发端且日益增进。此后的两个多月里,茅盾应邀为萧三主编的《大众文艺》写了4篇文章:专门与延安的文学青年讨论“炼字”修养问题的《一点小小的意见》,主要记述1935年末宋庆龄、史沫特莱、茅盾等人动员鲁迅去苏联治病经过的《为了纪念鲁迅的六十生辰》,评论鲁迅作品的《关于(呐喊)和(彷徨)》……
  然而,面对茅盾这样一个文学大家,萧三肯定不会满足于只索取几篇文稿。他所倾心的“国际宣传”工作,他的朋友罗果夫对中国文学的研究事业,都需要得到茅盾的帮助与支持。茅盾信中所言“已与宝权兄接洽过”并“由他去办”之“各事”,敢肯定正与罗果夫有关——请述原委:1939年12月,苏联汉学家罗果夫给萧三写信,说他“这段时间从事现代中国文学工作了”,“以后的计划”,首先是要“用新材料写出鲁迅的传记,然后编一本现代作家论解放战争的译文集”。他希望萧三帮助他,指出他的“错误”,并为他“介绍一些有价值的材料、有意义的文章和需要翻译的中国作家的小说”。罗果夫对萧三说:“我们苏联现在对中国非常感兴趣,但写中国事情很少,这方面你是知道的。我和您说,写中国是很困难的,因为俄文版的中国文章和书非常少。我认为,在苏联的杂志里应该更多地出现中国作家的名字。我尽力翻译中国作家作品,请您给我寄要译成俄文的中国作家新的、现代作品。”一个外国友人,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事业不辞劳苦孜孜以求,一个为国家为民族谋求新生的中国作家岂能袖手旁观?所以尽管困难重重——“新出版书籍”不多,“可介绍至国外者尤其寥寥”,特别是因为缺少交流而致“彼方有论列时议论甚为隔膜”,但茅盾还是在信中慨然应允:“此点已商同各友,拟加以改善。弟或者可于此事效力。”
  ……
展开
目录
信函篇
一部没有完成的《毛泽东传》之真诚诉说——周立波诸君信函联读
读萧三致鲁迅的一封信
茅盾佚信再拾
郑振铎在1949之春
高长虹在延安种种——读“长虹”致萧三的两封信
“苦信”盈溢赤子情
也谈“孙立人给冰心的信”
彩缣尺素写真情
诗谊绵绵无绝期
诗界双星的友谊——贺敬之致郭小川的一封信
从刘白羽致巴金的一封信谈起
渴望超越的苦闷——读孙犁致田间的一封信
郭小川佚信一通
长天一雁众星稀——姚雪垠致茅公书简
施光南与“《革命烈士诗抄》套曲”
路遥致谢望新的一封信
“一份今日不多见的友谊”

手稿篇
“国宝”档案——《四世同堂》手稿
明信片上的历史
《何为》译稿:友谊见证
《家》的首次修改底本抄
《红岩》内外
《平原烈火》中走出的《小兵张嘎》
张静淑手稿记忆中的吉隆坡华侨华文教育
朱自清先生的《你我》及其8张购书单
一路樱花一路诗——日本友人以姚雪垠诗书作品回赠中国现代文学馆

期刊篇
文学研究会的“别动队”——孙伏园与报纸副刊
冯雪峰与“左联”初期的几份刊物
姚雪垠主编的几个“短命”期刊

版本篇
从《新青年》到《小学识字教本》
俞平伯与李治华信谈《红楼梦》版本
《新文学(创作)初版本图典》中的钱锺书
《七月文丛》之著作初版本数种及其他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幕后
《谈艺书简》中的大师风范

社团篇
文献文物中的文学研究会——从“文学研究会成立会摄影”说起
叶圣陶信谈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与《创造》
“湖畔”拾遗
“浅草”、“沉钟”人的最后一次“集合”
《语丝》杂谈
“未名”鸿印
“新月”留痕掇拾
“左联”人谈“左联”事之信函简介
“七月”之情——彭柏山致胡风信简一束
从未知何之的“‘文协’‘全家福’”谈起
……
综合篇
编余篇
附录:本书存目
职场生涯的结束语(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