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阿片受体分子药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22201409
  • 作      者:
    胡文祥,刘明著
  • 出 版 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胡文祥,首都师范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教授,1961年11月7日生于湖北省咸宁市,男,汉族。大校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军事医学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首都师范大学物化研究所所长,武汉工程大学有机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客座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市特聘教授。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会员、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药保健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军药学专业委员会军事药学组成员。<br>主持研究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署名第一),曾先后荣获中国化学会优秀青年化学奖、中国物理学会波谱专业委员会王天眷波谱学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政府特殊津贴,并获得国家或国防发明专利18项。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科研先进个人,分别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br><br>
展开
内容介绍
阿片受体是一类重要的G蛋白偶联受体,在人类生理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分子药学是运用分子生物学和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方法等来研究药学的边缘学科,是从分子水平上深入研究药物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生理药理作用及构效关系的现代医药领域的交叉学科,在生命科学研究实践中逐渐显示出空前强大的生命力。<br>本书主要论述阿片受体分子药学,全书共分九章,第一章至第四章和第九章主要内容属于生化药理学领域;第五章至第八章主要内容属于药物化学领域;当然也互有交叉,并涉及细胞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药理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第五章至第九章主要内容与其他章节的部分内容包含了作者及其合作者在阿片受体分子药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新成果。&nbsp;<br>本书可供药学、化学、生命科学、医药化工、计算机科学、医疗卫生和公共安全等相关领域的科教工作者和专家参考,也可以作为药学、军事医学和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或大学师生和临床医生的教学参考书。<br>
展开
目录
第一章&nbsp;阿片受体与阿片肽<br><br>第一节阿片受体研究概况<br>一、阿片类物质与阿片受体<br>二、阿片受体及其亚型的发现<br>三、阿片受体的克隆<br>四、阿片受体主要类型及结构特征<br>第二节阿片肽研究概况<br>一、阿片肽的发现<br>二、阿片肽结构特点和分布特征<br>三、内源性阿片肽<br>四、外源性阿片肽<br>第三节阿片肽的生理病理功能<br>一、镇痛镇静作用和对神经系统的作用<br>二、阿片肽和阿片受体的心血管调节<br>三、阿片肽参与内分泌调节<br>四、阿片肽参与免疫调节<br>五、阿片肽其他生理作用<br>第四节基因治疗与阿片受体研究进展<br>一、转阿片肽基因治疗慢性疼痛<br>二、转阿片肽基因镇痛研究<br>三、阿片肽和阿片受体研究进展<br>参考文献<br><br>第二章&nbsp;阿片受体生化及分子药理学<br><br>第一节阿片受体主要亚型的生化药理学<br>一、μ型阿片受体<br>二、δ型阿片受体<br>三、κ型阿片受体<br>四、阿片样受体(ORL1)<br>五、阿片受体共表达分子药理学<br>第二节阿片受体信号转导与激活系统<br>一、阿片受体与第二信使和离子通道<br>二、阿片受体信号系统<br>三、阿片受体信号转导机制<br>四、阿片肽与糖尿病血小板受体信号通路研究<br>五、信号转导相关细胞和化学生物学研究进展<br>第三节阿片受体调节作用机制及应用<br>一、阿片受体相互调节作用<br>二、阿片受体脱敏作用机制<br>三、阿片κ受体和ORL1受体二聚化的初步研究<br>四、脑内阿片受体PET成像及其在痛与镇痛研究中的应用<br>第四节阿片受体与免疫系统及功能调节<br>一、阿片类物质对免疫系统的作用<br>二、阿片受体与免疫功能调节<br>三、阿片受体参与神经免疫-内分泌调节<br>四、蛋氨酸脑啡肽免疫调节作用<br>参考文献<br><br>第三章&nbsp;阿片类药物与药理作用<br><br>第一节麻醉性镇痛药分类及研究概况<br>一、麻醉性镇痛药及其拮抗药概述<br>二、药物靶标和靶向制剂<br>三、神经痛药物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br>第二节阿片类药物作用特点<br>一、阿片受体选择性及异源性<br>二、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性别差异<br>三、阿片类镇痛药体外对精子运动的影响<br>第三节阿片类药物作用机制<br>一、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受体机制<br>二、阿片类药物诱导心理渴求机制<br>三、阿片类药物与痛觉敏化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br>四、免疫源性阿片物质镇痛机制<br>第四节阿片类药物药理作用的相关影响因素<br>一、反义寡聚核苷酸对阿片类药物药理作用的影响<br>二、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阿片类药物癌痛治疗<br>三、人参皂苷对阿片类药物作用的影响<br>参考文献<br><br>第四章&nbsp;阿片类药物成瘾性及药物治疗<br><br>第一节阿片类药物耐受性与依赖性及成瘾性<br>一、药物耐受性与依赖性及成瘾性<br>二、蛋白激酶C在吗啡耐受中的关键作用<br>三、阿片受体与尼古丁成瘾的神经递质基础<br>第二节阿片类药物依赖性相关的非阿片受体<br>一、与阿片类药物依赖性相关的非阿片受体<br>二、阿片类药物依赖性相关的非阿片受体作用机理<br>第三节阿片类药物依赖机制研究及种属差异<br>一、阿片类药物依赖及戒断的受体后信号转导机制<br>二、阿片类药物精神依赖的机制研究<br>三、依赖性药物药理效应的种属差异<br>第四节抗阿片成瘾药物<br>一、阿片成瘾现状与危害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br>二、防阿片复吸药物<br>三、阿片类毒品麻醉品药理特征及滥用防治<br>参考文献<br><br>第五章&nbsp;阿片受体激动剂与拮抗剂<br><br>第一节阿片受体激动剂<br>一、吗啡衍生物及其药理作用<br>二、苯基哌啶类<br>三、二苯甲烷类<br>四、蒂巴因-东罂粟碱类<br>第二节阿片受体拮抗剂<br>一、几种典型的阿片受体拮抗剂<br>二、阿片受体选择性拮抗剂的两种结构类型<br>第三节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混合型激动拮抗剂)<br>一、丁丙诺啡<br>二、其他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br>参考文献<br><br>第六章&nbsp;阿片受体配体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br><br>第一节新药研发与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br>一、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概述<br>二、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方法的分类<br>第二节基于配体结构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br>一、芬太尼类化合物量子化学高斯计算<br>二、芬太尼类阿片μ受体激动剂药效团搜索<br>三、芬太尼类化合物三维定量构效关系<br>四、芬太尼类化合物构效关系规律<br>第三节基于靶结构阿片受体激动剂的CADD研究<br>一、芬太尼类阿片受体激动剂及其作用受体<br>二、芬太尼类镇痛药物作用靶点-阿片μ受体蛋白序列比对及分析<br>三、基于SWISS-MODEL的阿片μ受体三维结构模建<br>四、阿片受体的活性位点预测及分子对接<br>五、芬太尼类化合物与阿片μ受体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br>第四节阿片受体拮抗剂分子设计<br>一、计算模型和方法<br>二、结果与讨论<br>第五节广义电子等排原理<br>一、等瓣类似性<br>二、药物分子设计的广义电子等排原理<br>参考文献<br><br>第七章&nbsp;阿片类药物的微波催化合成<br><br>第一节微波有机药物化学<br>一、微波有机化学<br>二、微波催化在有机药物合成反应中的应用<br>三、微波催化应用新技术<br>第二节微波催化芬太尼类化合物合成<br>一、芬太尼类化合物的微波催化合成<br>二、&nbsp;3-甲基芬太尼类化合物的合成<br>三、新型哌啶类杂环化合物的设计合成<br>第三节不对称合成及组合催化合成<br>一、不对称合成<br>二、微波超声波组合催化羟甲基芬太尼不对称合成<br>三、微波与离子液体组合催化合成药物中间体<br>四、微波紫外光组合催化合成甲硫甲基锂<br>第四节微波催化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应用<br>一、微波催化方法用于诱导GFP蛋白表达实验<br>二、微波催化在分子生物学其他方面的应用<br>参考文献<br><br>第八章&nbsp;卡芬细胞活性及盐酸纳洛酮气雾剂<br><br>第一节卡芬细胞化学研究<br>一、材料与方法<br>二、结果与讨论<br>三、结论<br>第二节卡芬气雾剂研制<br>一、卡芬气雾剂处方前研究<br>二、卡芬气雾剂制剂学研究<br>三、卡芬气雾剂质量标准<br>第三节盐酸纳洛酮气雾剂研制<br>一、盐酸纳洛酮气雾剂处方前研究<br>二、盐酸纳洛酮气雾剂的制剂学研究<br>三、盐酸纳洛酮气雾剂的质量标准<br>四、盐酸纳洛酮气雾剂稳定性<br>五、盐酸纳洛酮气雾剂的鼻黏膜纤毛毒性试验<br>参考文献<br><br>第九章&nbsp;阿片受体定点突变及激动剂细胞筛选模型<br><br>第一节激动剂细胞筛选模型<br>一、阿片μ受体基因及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br>二、报告基因系统<br>三、细胞筛选系统<br>第二节阿片受体基因克隆与亚克隆<br>一、克隆载体和技术流程<br>二、OPRM1基因克隆方法<br>三、OPRM1基因克隆结果与讨论<br>第三节基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构建<br>一、报告基因构建材料与技术流程<br>二、报告基因构建实验方法<br>三、报告基因设计与合成<br>四、报告基因质粒构建结果<br>第四节细胞筛选模型的建立和评估<br>一、激动剂筛选模型稳定细胞株的建立<br>二、筛选条件优化及筛选模型评估<br>三、基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Gi/Go信号通路细胞筛选模型<br>第五节阿片受体活性区域定点突变方法<br>一、定点突变方法<br>二、目的片段定点突变引物设计及合成<br>三、定点突变PCR方法<br>四、重组质粒野生型与突变型的构建<br>参考文献<br><br>附录&nbsp;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与G蛋白偶联受体<br><br>一、细胞与感觉<br>二、细胞表面的聪明受体<br>三、G蛋白激活过程与肾上腺素效果的成像<br>四、受体是个难以捉摸的谜<br>五、诱使受体从它们隐藏的位置出来<br>六、基因是新认识的关键<br>七、生命需要灵活性<br>八、&nbsp;中外学者获2012诺奖研究新突破&nbsp;完成GPCR结构拼图<br><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