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药学概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5776204
  • 作      者:
    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
  • 出 版 社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最好的通俗中医公开课!
  人人都能读懂的当代精华版《本草纲目》!
  1958年至今累计销售超过400万册
展开
作者简介
  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4年,历经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江苏省中医学校、江苏新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等历史时期,是全国建校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半个世纪以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新中国高等中医教育培养输送了第一批师资、主持编写了第一套教材和教学大纲,培养并诞生了新中国中医药界最早的学部委员(院士),为新中国现代中医高等教育模式的确立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学校治学严谨,学术氛围浓厚,名家云集,人才辈出,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培养并诞生了9位“国医大师”(占全国的三分之一)、5位中医药界院士(占全国的二分之一)。
展开
内容介绍
  《最好的通俗中医公开课:中药学概论》分上、下两编。上篇总论,介绍了我国药物的起源和沿革,并重点说明了有关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一般知识;下编各论,是各种药物的介绍。收载药物210种。按照药物的功用,予以分类,如解表药、涌吐药等。在每类药物之前,冠以概说,说明本类药物在功用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各种药物之下,列有主要产地、入药部分、形态、炮制、性味、归经、功用、主治等项,均以中医的理论体系来说明各该药物的临证应用问题。在每类药物之后,又列有功用归纳简表,以帮助读者了解该类药物的主要内容。所列药名旁括号内的小字,如“本经”、“纲目”等字样,即表示该药的原出处。
  《最好的通俗中医公开课:中药学概论》适合中医药初学者和对中医药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解表药
  凡能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都叫做解表药。外邪侵袭人体,每先从肌表而入,当邪在肌表的时候,便会产生恶寒、发热、头痛等表证。此时,便应及时使用解表药以解散表邪。因解表的一类药物,具有辛散轻扬的特性,有发汗解肌的功用,能使表邪通过发汗而仍从肌表外解。这样,便能控制疾病的传变,达到早期治愈的目的。解表药虽具有发散的通性,但因其性质有温热和寒凉的不同,在功用上又可分为发散风寒与发散风热两大类。发散风寒药适用于发热轻、恶寒重、头痛身疼、口不渴之风寒表证;发散风热药适用于发热重、恶寒轻、头痛目赤、口渴之风热表证。故解表药的运用,与辨别表证的属寒、属热,实有重要的关系。使用解表药,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凡属阳虚恶寒,阴虚发热,以及素有自汗、盗汗、失血之患者,此类药物均在禁忌之例。若体虚气血不足者,又因外感而必须使用时,须以扶正祛邪的方法,适当配合补养药,以免发生流弊。(2)解表药不能过量使用,中病即止,若用药过量而发汗太多,则耗液伤津,可能造成亡阳之变。如果亡阳又须急用回阳敛汗等药,以为补救之法。(3)春夏气候温暖,腠理疏松,汗液易泄,故用量宜轻;秋冬气候寒凉,腠理致密,汗液不易外泄,故用量宜重。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麻黄《本经》
  【主要产地】山西、河南、河北、内蒙等地均产,以山西大同产者最佳。
  【入药部分】本品为多年生草本,入药用其干燥之茎(根亦供药用,见固涩项下)。干燥茎,下部木质化,棕黄色,木质茎之顶端,丛生草质茎,呈灰绿色或黄绿色,有节,节间长约8、9分至1寸半,节上常分枝对生,并有棕红色鳞叶,常二片对生,基部多吻合。叶片钻形,长约1、2分,茎上有细纵线纹,质坚而脆,易折断。中心具髓部,棕红色,折断时常有少量髓质粉末散出。
  【炮制】原药去净根节,切成小段。生用、蜜炙用,先煎去沫。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肺、膀胱二经。
  【功用】开腠发汗,平喘咳,利水。
  【主治】伤寒表实,无汗,恶寒,身疼,骨节疼痛,咳嗽,气喘,水肿。
  【配伍】配桂枝、杏仁、甘草(麻黄汤),治伤寒表实无汗;配杏仁、石膏、甘草(麻杏石甘汤),治肺热喘咳;配细辛、干姜、半夏、五味子等(如小青龙汤),治水饮喘咳;配石膏、甘草、生姜、大枣(越婢汤),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
  【用量】5分~3钱(15~9克)。
  【禁忌】表虚汗多及肺虚喘咳者忌用。桂枝《本经》
  【主要产地】广东、广西、四川、福建、云南等地。
  【入药部分】本品为常绿乔木桂树之干燥嫩枝,多截成长约数寸或尺许的段落,较粗者,呈圆柱形,顶梢细,细枝呈扁方四棱形,常有分叉及叶柄脱落的痕迹。外表栓皮赤褐色或灰褐色,有微细的纵条纹,剥去树皮后,露出里面黄白色的木质部,质坚而脆,折断面不平坦。气芳香,入药以尖梢细枝为佳,称“桂枝尖”。
  【炮制】把桂枝湿润后,以蒲包捆扎,时时淋水,以中心部润透为度,切片阴干,生用或蜜炙。
  【性味】辛、甘,温。
  【归经】入肺、心、膀胱三经。
  【功用】发汗解肌,温经通络,通阳祛瘀。
  【主治】外感表证,肩臂肢节酸痛,经闭,腹痛,停饮等症。
  【配伍】配芍药、甘草、枣、姜(桂枝汤),治风寒在表头痛发热,有汗不解恶风;配芍药、麻黄、附子、防风、白术、知母等(如桂枝芍药知母汤),治历节风,肢节疼痛,脚重如脱,头眩短气等症;配茯苓、白术、甘草(苓桂术甘汤),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配丹皮、桃仁、茯苓、芍药(桂枝茯苓丸),治妇人月经不调,瘀阻腹痛等症。
  【用量】5分~3钱(15~9克)。
  【禁忌】阴虚火炽,喉症,血症忌用。
  ……
展开
目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药发展概况
第一节 中药的起源
第二节 历代本草简介

第二章 中药的一般知识
第一节 命名
第二节 分类
第三节 采集
第四节 贮藏

第三章 中医基本理论概念
第一节 阴阳五行
一、阴阳
二、五行
第二节 脏象
一、脏腑
二、经络
三、营卫气血
第三节 诊法
一、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二、八纲四诊

第四章 中药运用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性能
一、四气五味
二、升降浮沉
三、补泻
第二节 归经
第三节 配伍

第五章 中药的炮制
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
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

第六章 制剂和剂量
第一节 制剂
第二节 剂量

第七章 禁忌和服药法
第一节 禁忌
第二节 服药法
下篇各论

第一章 解表药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麻黄
桂枝
细辛
荆芥
紫苏
防风
生姜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柴胡
葛根
升麻
豆豉
薄荷
菊花
牛蒡子
中药学概论目录
第二章 涌吐药
甜瓜蒂
藜芦
胆矾

第三章 泻下药
第一节 攻下药
大黄
朴硝附:芒硝元明粉
巴豆
第二节 润下药
火麻仁
郁李仁
蜂蜜

第四章 渗湿逐水药
第一节 渗湿药
木通原名通草
车前子
茯苓
猪苓
泽泻
防己
通草
滑石
薏苡仁
第二节 逐水药
大戟
芫花
甘遂
牵牛子
葶苈子

第五章 祛风湿药
羌活
独活
苍术
秦艽
五加皮
白花蛇
乌蛇

第六章 祛寒药
附子附:乌头
肉桂
干姜附:炮姜
吴茱萸
丁香
草果
艾叶

第七章 祛暑药
香薷
藿香
佩兰
白扁豆附:扁豆衣

第八章 清热药
第一节 清热降火药
石膏
知母
玄参
栀子
夏枯草
黄连
黄芩
黄柏
龙胆草
鸦胆子
茵陈蒿
第二节 清热凉血药
犀角
生地黄
牡丹皮
地骨皮
青蒿
白头翁
紫草
金银花
连翘
射干

第九章 止咳化痰药
第一节 止咳平喘药
杏仁
桔梗
前胡
紫菀
款冬花
百部
马兜铃
旋复花
苏子
莱菔子
第二节 清化热痰药
贝母
天竹黄
桑白皮
瓜蒌附:蒌仁、天花粉
海蛤壳
昆布
海藻
常山
第三节 温化寒痰药
半夏
天南星附:胆星
白附子
白芥子

第十章 理气药
香附
木香
乌药
橘皮
青皮
砂仁
白蔻仁
厚朴
枳实附:枳壳
沉香

第十一章 理血药
第一节 行血药
丹参
芎?
赤芍
郁金
延胡索
蒲黄
五灵脂
乳香
没药
牛膝
桃仁
红花
益母草附:茺蔚子
第二节 止血药
参三七
白芨
仙鹤草
侧柏叶
茜草
地榆
槐花
乌贼骨

第十二章 补养药
第一节 补气药
人参附:太子参
党参
黄芪
白术
山药
甘草
第二节 助阳药
鹿茸
苁蓉
杜仲
续断
补骨脂
益智仁
冬虫夏草
蛤蚧
第三节 补血药
熟地
当归
何首乌
阿胶
第四节 养阴药
西洋参
沙参
石斛
白芍
天门冬
麦门冬
枸杞子
龟板
鳖甲

第十三章 芳香开窍药
菖蒲
牛黄
麝香
苏合香
安息香

第十四章 安神镇惊药
第一节 安神定志药
酸枣仁
远志
真珠
琥珀
丹砂
磁石
第三节 镇惊熄风药
羚羊角
石决明
天麻
钩藤
虎骨
蜈蚣
全蝎
白僵蚕

第十五章 固涩药
第一节 敛汗涩精药
浮小麦
麻黄根
龙骨
牡蛎
五味子
桑螵蛸
山茱萸
第二节 涩肠止泻药
乌梅
石榴皮
诃子
肉豆蔻

第十六章 消化药
山楂
麦芽
谷芽
神曲
鸡内金

第十七章 驱虫药
使君子
榧子
槟榔
苦楝子附:根皮
鹤虱
雷丸

第十八章 外科药
石硫黄
水银
轻粉
雄黄
硼砂
蛇床子
明矾
绿矾
硇砂
炉甘石
砒石
蟾酥
冰片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