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知识的面孔与主体的命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831499
  • 作      者:
    陈平辉,熊进萍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陈平辉,1962年10月生,江西南城人,教授,硕士导师。1984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1991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完成“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课程学习,1996年至1997年于华东师范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任东华理工大学师范学院院长、高教研究所所长,江西省作家协会理事、江西省文艺学会理事、江西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理事、江西省高教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教改课题7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3部,教材2部。
  
  熊进萍,1964年11月生,江西宜丰人,现为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江西省外国文学学会理事。1986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1992年于北京大学完成“世界文学”研究生课程学习。主持完成省级科研、教改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与人合作主编并出版教材2部。
展开
内容介绍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书系:知识的面孔与主体的命运》主要是探究“体系化”在教育、知识、思维、人文、管理诸方面存在的负面影响及相关对策。从教育学、思维学、管理学、诗学等人文学科多角度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对知识体系和制度体系作用于人的思维、作用于人的主体成长、作用于人的差异、作用于人的主体异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一系列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提出了一些新观念,为教育教学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深层次的思想资源。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书系:知识的面孔与主体的命运》对教育中的知识管理、对体系化知识与体系化思维的副作用、对系统论的反思、对知识的自在与自为、对教育中的“权力”作用与知性交往、对人与教育的现代性、对“真理观”等问题作了富有新意的独特论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对高等教育和人文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改革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和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书系:知识的面孔与主体的命运》:
  同样,我们的“集体主义”教育观念是喜欢“体系化”的;我们的“坚定信念”教育观念也是喜欢“体系化”的;对“体系”的不尊重往往与思想上的“无纪律”混为一谈。
  马尔库塞对体系化思维扼杀人类想象力的现象有一段言论:“想象力的自由除了受制于感性外,从有机结构的另一极看,它还受制于人的理性。崭新世界或崭新的生活方式的最大胆的想象,仍然遵循着代代相传的、精织于思维发展中的逻辑历史。”
  体系化的知识往往是一些严密的概念组成的,恰恰是因为概念的缠绕,人的想象力被束缚乃至被窒息了。
  “人类数千年的历史,已积累了无穷的知识。图书馆、学校等,都是知识堆积与输送的地方。知识带来了现代文明,但人们在通常情况下对‘知识’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有很大问题的。‘知识’是个笼统的概念,这个‘笼统’抹杀了知识与知识的差异,麻痹了我们对知识应有的警惕性。”“人类从建立知识系统的那一天起,这个系统就不是完全纯洁有益的。”知识体系化、明确化、凝固化的毒菌几乎是与知识真理的大树相伴成长起来的,它始终在干扰着我们的视线,影响着我们的教师与学子对正确思想、正确思维方式和方法的选择。知识史,实际上是知识体系化与冲破知识体系的对抗、甚至是恶斗的历史。
  体系化知识最可诅咒的地方,是它破坏了人的想象力。它让无数的僵死的、违背人性的甚至是充满恶毒的概念,成为数不胜数的可怕藤蔓,对人的想象力进行千缠万绕,直至想象力枯萎。而想象力,在爱因斯坦之类的科学家,还有许许多多的文学、艺术家那里,又是多么重要的无价之宝啊。所以在北大从事教学,同时又从事文学创作的曹文轩教授深有感触:“我以为人的最大悲剧,既不在于爱情的毁灭,也不在于事业上的一事无成,而在于想象力的损伤和衰竭。一个缺乏想象力的人,是这个世界的一个最无味道也最不值得人爱的人。但我们却无法阻止这种悲剧的发生。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人在受到所谓的‘完整教育’之后变成了一个想象力残废了的人。”
  知识的体系化造就了无数知识的“成规”,而“成规”往往将我们堵在了想象、创新的大门之外。现代哲学家向人们指出了一个荒唐的事实:由于我们是带着成规来到实存面前的,因此,在我们的凝视下,居然看到了“尾巴摇狗”而不是“狗摇尾巴”的情景。
  曾经担任过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的博尔赫斯,写过一篇《沙之书》的著名短篇小说。小说讲述的是:几个月前的一天傍晚,一个陌生人敲开“我”的门,进入“我”的住宅。他要卖给“我”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书系:知识的面孔与主体的命运》——一本“圣书”,这《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书系:知识的面孔与主体的命运》叫“沙之书”,书的页数多得像沙子,无始无终,数不胜数。“我”明明看到在这《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书系:知识的面孔与主体的命运》中有一幅画有铁锚图案的插图,但在合上书之后再打开时,尽管一页一页地翻阅,却怎么也找不到这页插图了——其情形犹如找不到沙中的沙子。既无第~页,也无最后一页。“我”目瞪口呆。“我”买下了这种神奇、古怪、令人恐怖的书。后来,“我”被这《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书系:知识的面孔与主体的命运》迷住了,成了它的俘虏,整天去琢磨和研究它。而到了夏季接近尾声时,“我”终于领悟到了这《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书系:知识的面孔与主体的命运》的本质:它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是一件诋毁和败坏现实的下流东西。“我”想起这么一句话: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地点是树林。于是,“我”将这书偷偷地藏到国立图书馆的一个阴暗的格架上。从此以后,“我”连图书馆所在的墨西哥街都不想去了。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体系概念的演化
一、用同一观念统一体系现象的根据
二、“体系”概念的本体论意义
三、“体系”概念的认识论意义
四、20世纪对体系本体论理解的恢复
五、本体论观点与认识论观点的交织
六、“体系”概念的现代意义

第二章 体系的价值
一、体系是思想完美者的自然形式
二、体系:有力的工具、迷人的网
三、体系化学科的优越地位
四、体系的正值伴随着知识的正值

第三章 体系的负面影响
一、质疑知识的体系化及体系化思维
二、体系的旧衣衫是罩不住自由灵魂的身躯的
三、体系的惰性力
四、体系的负值——窒息人类的原创力
五、体系化与功利化
六、体系化与“单向度的人”
七、抗拒体系的逼迫

第四章 体系与现代教育
一、体系、差异与文明生活
二、教育竞争与“体系”统治
三、西方的没落与技术”座架
四、现代大学制度,从单一走向体系化
五、体系化是教育的一种控制形式
六、学科体系与规训权力
七、传统知识观与传统高等教育理念
八、教育视角的当前优越性
九、体系作为知识与权力的中介
十、知识作为历史的“见证”
十一、知识的历史性与人的有限性
十二、大学理念与教育理性
十三、体系化的显性知识与模糊性的隐性知识
十四、正确处理各类知识间的关系
十五、知识的新特征与教育的关系
……

第五章 哲学领域的搏斗
第六章 超越体系
第七章 反体系化的诗学之维

主要参考著述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