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日本文学课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学生对文学不大感兴趣。如何培养和调动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就成了任课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尽管学生对文学不感兴趣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且会因人而异,但是,作为任课教师,我们还是必须去了解并分析学生对文学不感兴趣的原因。从宏观上来看,除了商品经济大潮之下国民普遍具有的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受到大众文化的冲击,使得大学生们越来越习惯于欣赏动漫之类的快餐文化,文学这种需要凝神定气才能品味到其中妙处的精神奢侈品受欢迎的程度自然大不如前,现在的大学生对于文学的热情更是无法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那种近乎狂热的程度相提并论。同济大学作为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明显比传统文科强校的学生淡薄了许多,对日本文学课的兴趣程度也就可想而知。那么,在日本文学课的教学中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呢?前面提及的教材建设自然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长期以来,日本文学课的教学多是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这样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于非母语文学课的教学来说无疑会削弱日本文学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因此,日本文学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大纲》中还有两句话不大容易引起大家注意:1)“文学史最好与文学作品选读同步,即教材配套,教师统一,进度基本一致。”2)“要把日本文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去研究,置于世界文学的范围去讲授。”这两句话其实是对日本文学课的教学作了某种形式的界定。
首先,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读这两门课在教学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能够做到同步教学当然最好不过,但更多学校是分两个学期来完成的。有的学校是先安排文学作品选读,在学生对日本文学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来上文学史。笔者到同济大学之后,基本上是“萧规曹随”,按照既定的培养计划的安排先上文学史,再上文学作品选读。笔者认为,单从教学效果来看,很难说孰优孰劣,关键还在于任课教师的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或者说无论先上哪一门课,实际上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上文学史的时候,笔者会挑选一些文学名著的经典段落或一些故事梗概介绍给学生,或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这样既可以增加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也使学生对文学史有更直观的认识和体会。在教文学作品选读课的时候,笔者也会根据作品需要适当介绍与之相关背景知识,使学生对该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文坛关系有一定了解,以避免给学生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教师统一”的要求,确实便于教学安排上的统筹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也更有利于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持续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