Ÿ 当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我们的生活,感到恐惧、愤怒、焦虑、悲伤都是合理的,这是我们试图为眼前的混乱寻找逻辑和意义。
Ÿ 与疫情斗争的过程,也展现了人们的复杂心理与挣扎的历程。
Ÿ 让人们心力交瘁的不仅仅是应对疫情本身,还包括在变化的环境中如何自处。
Ÿ 越是面对压力,越要理性应对,守望相助。
Ÿ 疫情下我们可以有所选择,以更积极的态度去行动,更好地发现生活的意义。
《疫路心防——用温暖照亮前方》是集众多心理学人智慧的一本书,旨在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人们在疫情中的典型反应,为“抗疫”提供心理学的援助与支持。在疫情下中,我们只有守望互助,互相支撑,才能够散发人性中zui温暖的光,照亮前行的路。
2020年以一个未曾想到的方式开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巨大压力下,人们不同程度地陷入焦虑和恐慌。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人们在疫情中的典型反应,为抗疫提供心理学的援助与支持。
内容包含:如何理性感知疾病,更好应对疫情;恐慌为何“传染”,如何应对恐慌;疫情带来的角色转换与应对;克服恐惧和焦虑的建议;如何和孩子解释这场没有硝烟的病毒大战;危机中的相互守望,等等。
书中的手绘插画配以简洁文字,向大众普及面对疫情时简单可行的心理调节方法,帮助人们积极应对疫情,保持健康心理。也启迪人们思考疫情给人生带来的挑战,理性地感知和看待疾病带来的威胁,采取积极的行动去预防和治疗;在压力中更加了解自己,以更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
心理学视角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施李晓云 段锦云
年终岁末,举国上下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而陷入焦虑与恐惧。虽然没有行医治疗身体疾病的能力,但心理学人想尽己所能出一份力。在这场风暴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可以用心理学理论来解释的社会现象。
身处武汉心不惊,远在千里很糟心
现在的武汉处于封城状态,虽是过年,但大街小巷一片冷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武汉在年前举办“万家宴”时的热闹景象。在疫情的紧要关头,“淡定”地举办“万家宴”反映出人们怎样的心理?
心理学家发现了“心理台风眼效应”(psychological typhooneye effect)。在气象学中,台风眼是指台风中心气压最低之处,是位于台风中心的少云、微风、大浪的区域,通常在台风中心平均直径约为40 千米的圆面积内。气象学家发现,台风眼外围的空气旋转剧烈,但是,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外面的空气很难进入台风中心区域,因此,台风眼里面的空气几乎处于静止状态,风力微弱。人们在面对危机时表现出与气象学上的台风眼效应类似的现象——在灾难发生的中心区域,人们的心理反应比处于外围区域者的反应更平静。这就是“心理台风眼效应”:越接近高风险时段,越接近高风险地点,人们的心理反应反而越平静。“万家宴”举办之时,武汉身处疫情的中心,国内外大部分病例都与这个城市有关,而当时武汉忙着过年,阖家欢乐,这恰恰反映了“心理台风眼效应”。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武汉不重视疫情,它或许与个体的知识经验以及2019年12 月之后一个多月中对疫情源头的监管力度、宣传力度有关。
除了“心理台风眼效应”,还可以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来解释武汉“万家宴”的举办。人的态度和行为需要保持一致,才能给人带来“协调”的舒适感。例如,我的态度是“喜欢上海”,我的行为是“居住在上海”。而一旦人的态度与行为出现不一致,人就会体验到“认知失调”。例如,我的态度是“讨厌上海”,我的行为却是“居住在上海”。显然,“失调”让人浑身难受,人们力图消除“失调”的不适感。如何消除?第一种方法是改变态度,使态度与行为保持一致,例如,让自己喜欢上上海。第二种方法是改变行为,使行为与态度保持一致,例如,搬离上海。如果态度和行为都难以改变,那么可以采取第三种方式——改变对行为的认知。例如,我不喜欢上海,但居住在上海是因为我爱的姑娘居住在此。也就是说,给自己的行为找一个理由。面对新型冠状病
毒,人们的态度是“我害怕新型冠状病毒”,人们的行为是居住在武
汉,显然,两者之间产生了冲突,人们经历了认知失调。此时,可以
改变行为,即离开武汉,然而困难重重。那么,缓解认知失调最简
单的办法就是改变对病毒的态度,于是,人们说服自己“新型冠状病毒不值得担心”,便放心地举办“万家宴”。
再发达的时代也阻挡不了谣言
有人说,每当灾病来临,都是检验朋友圈智商的时候。这话有点刻薄,不过,即便在数字化拉平了空间和时间距离的时代,认知距离依然不容易被填平。更何况,在巨大的灾害面前,无论社会多么发达,技术多么先进,人类都显得弱小而无知。
类似“吃维生素C 防病毒”“熏醋能消灭病毒”等的谣言在朋友圈和家庭群中流传一时。为何人们会轻信这些谣言?这也许与幸存者偏差(survivor bias)有关。幸存者偏差描述的是人们以片面的信息作出判断的现象。例如,有些患者吃了维生素C,康复了,而有些患者不幸死亡了,他们没有吃维生素C。而大众很容易听到幸存者的描述,却无法接触到逝者的言语。因此,人们获取的信息是有偏差的,多来自幸存者,而根据这些有偏差的信息作出的判断(吃维生素C 能治愈疾病)自然是不准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容小觑,侥幸心理不可取。我们需要全面地获取信息,这能帮助我们作出准确的判断,并抵制谣言。
“总有人会捐款”
在这场疫情面前,我们看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向武汉伸出援手,同胞之情令人动容。但也有人无动于衷,这类人经历了怎样的心理过程?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了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它是指在紧急情况中,旁观者的数量越多,人们实施救援的可能性就越低。这是一种责任扩散现象,人们认为,总有其他旁观者会有所作为,自己就不用作为了。事实上,帮助他人是每个人的责任,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这场战役中,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好不容易订好的聚餐,我得赴约”
宅在家中,就是为社会作贡献。可总有人有一颗躁动的心,不愿意取消旅行和聚餐,这些行为体现了承诺升级(commitment escalation)。承诺升级是指,一旦人们为某件事情付出了精力,即使这件事是错误的,人们也愿意继续为其付出精力。在疫情暴发之前,好不容易订了年夜饭,费了好大劲才计划好了假期旅程,已经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这些事情上,由于承诺升级,轻言放弃可不容易。于是,有的人不顾自己与他人的安危,扎堆聚餐。对于这些人,我们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他们不聚会,不串门。
第一部分 疫情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2/心理学视角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7/疫情下我们为何恐慌和大意?
12/疫情下恐慌为何“传染”?如何应对?
18/手绘1:不理性的判断与决策
21/疾病风险评估中的常见心理和成因
32/理性感知疾病,更好应对疫情
41/克服焦虑,打赢抗疫心理战
45/手绘2:从心理学实验看疫情心态
第二部分 来自心理学的应对之策
50/应对疫情压力的心理学建议
58/克服恐惧和焦虑的四条建议
62/疫情带来的角色转换与应对
67/手绘3: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调节行为
76/重启眼睛、嘴巴、耳朵和心灵
86/手绘4:博物馆疗愈
90/心情愉悦是抵抗感染的天然“疫苗”
95/手绘5:音乐疗愈
99/守望相助,为何对人对己都很重要?
103/危机中的守望相助
110/手绘6:如何助人助己?
114/面对疫情,家长应该拥有的正确“姿势”
123/如何向孩子解释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之战?
127/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和孩子一起抗击疫情
130手绘7:故事的疗愈力量
133/心理援助者,请别忘了自我关爱
137/各类人群如何做好疫情心理防护?
144/对歧视和排斥说“不”:大学生返校前后的心
理准备
149/手绘8:疫情中师生互动的心理学意义
第三部分 疫情带来的心理学思考
154/我们究竟在经历什么?——那些正发生的和被搅动的
160/这个世界没你想的那么糟糕
163/疫情下的焦虑:一次存在反思的机会
169/手绘9:影视中的心理防疫启发
173/疫情防控中的社会心态引导
177/疫情来袭,心理急救来支招
183/重视疫情信息传播带来的间接心理创伤
187/手绘10:环境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