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学的事件
0.00     定价 ¥ 5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5227950
  • 作      者:
    何成洲,但汉松
  • 出 版 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何成洲、但汉松、蓝江、姜宇辉……16位国内不同领域的优秀学者,从“事件”的角度审视文学,将文学中的叙事看作“因言行事”的文学事件,探索作为事件的文学的创生之力,以此在各种后理论与解构大行其道的当下,重构文学的独特性,赋予其新的价值和使命。于读者而言,将文学作为事件即意味着,阅读是一种责任,是一种积极开放、不断进取的姿态和行动。

▼本书装帧精美,设计独特,以护封上折断的笔寓意事件的偶然性和断裂性。

作者简介

 

主编简介

何成洲,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导,艺术学院院长,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教育部艺术学理论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毕业于挪威奥斯陆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英美文学与文化、欧美戏剧、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北欧文学、性别研究、21世纪批评理论。曾被授予挪威“易卜生奖章”(2002年),担任过国际易卜生委员会主席。

但汉松,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9&middot;11”文学和美国现当代小说,近期代表作有《“与狗遭遇”的南非动物叙事:重读库切的<耻>》(《外国文学评论》2018年第3期)和《“同伴物种”的后人类批判及其限度》(《文艺研究》2018年第1期)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从文学理论和批评实践的不同角度梳理、探究“事件”领域的已有成果和发展前景,收入17篇探讨文学与事件之关联的优秀论文。深入阐述了从事件角度开展文学批评的哲学基础与核心概念,并结合对中外文学作品、电影和译作的分析,探索这个理论概念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开展文本阐释的方法论。

精彩书摘

 

何谓文学事件?

何成洲

 

 

在《理论的未来》(The Future of Theory,2002)一书中,让米歇尔▪拉贝特(JeanMichel Rabat&eacute;)尽管坚持哲学和理论对于文学批评的必要性,但仍同意很多文学研究学者的一种看法,那就是从哲学和理论的角度过度阐释文学往往会忽视对文学的常识性理解。他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它们之间形成一个平衡。他进而提出文学理论“往往用细读的方式展开意识形态批评,同样也用精细归类文学过程的方式关注广泛的文化议题”。21世纪以来,对于文学性的关注越来越得到文学研究者的重视。德里克▪阿特里奇(Derek Attridge)在《文学的独特性》(The Singularity of Literature,2004)一书中提出:“文学理论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在语言的不同运用中,文学带给读者怎样独特的体验。”

回归文学性的文学研究不应该只是重复旧的人文精神、普遍伦理之类的主题探讨,而是要在新世纪的历史条件下,综合运用新的知识、技术和方法进行理论创新。在这个背景下,作为事件的文学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这个概念的提出与20世纪中期以来哲学上的事件理论、语言学上的言语行为理论、文化研究上的操演性理论等有着密切的关系,J.L.奥斯汀、德里达、巴特勒、齐泽克等人的理论论述启发了相关的讨论。与此同时,J.希利斯▪米勒、阿特里奇、伊格尔顿、芮塔▪费尔斯基等文学理论家,借助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与相关跨学科的理论资源,从不同角度直接或者间接地讨论文学事件的概念,丰富了有关的理论话语建构与批评实践。但是这些理论缺乏系统性,有待整合,因而还没有在文学批评界形成广泛的影响。但是深化文学事件的研究趋势已经十分明朗,学术界对它的兴趣和关注不断增加。

从事件的角度看待文学,核心问题是解释文学不同于其他写作的独特性,对作家创作、文本、阅读等进行系统的重新认识和分析。需要讨论的重点议题包括: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文本的意向性、文本的生成性和阅读的操演等。与作为表征或者再现的文学观念不同,文学事件强调作家创作的过程性、文学语言的建构性、文学的媒介性、阅读的作用力以及文学对于现实的影响。归根到底,以独特性为特点的文学性不是一个文学属性,而是一个事件,它意味着将文学的发生和效果视为文学性的关键特征。“把文学作品看作一个事件,就要对作者的作品和作为文本的作品进行回应,这意味着不是用破坏性的方式带来改变,而是像库切小说中的角色所说的那样,用作品中‘流动的优雅’来改变读者,从而推动事件的发生。”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文化娱乐化导致了文学的边缘化和危机,而事件的理论通过重新阐释文学的独特性有助于赋予其新的价值和使命。厘清文学事件的理论建构,有必要首先解释事件概念的要义,尤其是哲学上与此相关的重要论点。

……

文学事件的理论带来认识文学的新视角、新立场、新方法。文学或者文学性既指具体的对象、机构、实践,也可以化为语言的生成过程、作用和效果。它一方面受到具体的时间、空间、文化传统和社会历史语境的限制,另一方面又超越它们,修正现存的规范,甚至产生断裂性巨变。文学事件是一个动态的、不稳定的系统,其所涵盖的要素包括作者的生平、写作动机、创作过程、文本、阅读、接受,甚至包括文学组织、出版、翻译等,同时它也不限于此。“我们可能要对某些文学因素不以为然,比如作者创作的意图、其自传中的事实、读者的信仰或刊印文本纸张的质量等。但事实上这些因素的任何一种,还有更多其他因素,可能都可用于一种可以公正对待作品的他者性和独特性的阅读之中。”文学事件系统中的这些要素彼此联系和相互作用,共同驱动这个文学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在理论层面,奥斯汀的语言学理论、德里达的引用性理论、巴特勒的操演性理论,还有齐泽克、德勒兹等人的事件哲学都可以成为文学事件的思想资源。欧美文学理论界的一批重要学者,如乔纳森&middot;卡勒、J. 希利斯▪米勒、伊格尔顿、阿特里奇等,已经为文学事件的理论奠定了基础。目前比较缺乏的是从文学的批评实践出发,结合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检验文学事件的理论对于文学批评的启发意义和价值,同时也能够在这个基础上丰富和发展文学事件的理论。21世纪初以来,文学事件的崛起自身已经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个事件,在这个过程中文学的范畴、文学呈现的方式以及读者的认识论经历了重大的转变。与以往的文学工具性、文学的反映论、文学的审美批评有所不同,文学事件更加注重文学的生成性、能动性、互动、行动力、效果和作用。文学事件与近期人文研究的操演性和事件转向有关,在这一学术大趋势影响下,文学批评的范式发生了移转。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在未来会发生何种变化,值得期待。

 

展开
目录

 

001 / 前言

001 / 何谓文学事件?何成洲

021 / 吉尔▪德勒兹(和瓜塔里)“事件”文学理论探微

——“理论之后”文学研究的重建尹晶

040 / 言说何以成为事件?

——“瘟疫文学”作为“事件本身”的创生之力姜宇辉

067 / 作为真理前提的爱

——巴迪欧的爱之事件蓝江

087 / 非自然的事件,非自然的序列

——非自然叙事学研究的另一维度尚必武

104 / 非自然叙事视阈下的《山羊》新解万金

122 / 恐怖叙事与文学事件

——从《西省暗杀考》到《封锁》但汉松

 

145 / 全球在地化、事件与当代北欧生态文学批评何成洲

165 / 作者意图与文本秘密

——论惠特曼《我自己的歌》中的文学操演与事件陈畅

189 / 相遇作为事件

——科马克▪麦卡锡小说《路》中共同体的重塑杨逸

208 / “后9▪11”时代的一天

——论《比利▪林恩的漫长中场行走》中的“事件”方嘉慧

228 / 揭秘历史事件的另一种方式

——论《天秤星座》中的事件性书写汤晓敏

248 / 美国田园理想书写的事件性流变

——从利奥▪马克斯《花园里的机器》谈起姜兆霞

263 / 时间与事件中的《麦克白》

——一种齐泽克式的解读阴志科

285 / 个人与历史的互动

——《历史人》的事件性奚茜

302 / 架构与建构

——塔可夫斯基的《牺牲》中的事件张奇才

316 / 韩南英译《蜃楼志》中翻译事件的建构曾景婷

335 / 附录作者简介及中英文摘要

361 /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省本级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