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奖、百花文学奖得主尹学芸乡村文化随笔集
◇用百个朴实亲切的乡间词汇,带我们回到回不去的乡村
◇土地像启蒙师,为每个出走的人给出慰藉
《慢慢消失的乡村词语》以独特的视角,挖掘深厚的乡村生活经验,在一个个已经或行将消亡的词语中复活上世纪50到70年代的乡村生活,从中折射出特定时代乡土社会的人和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来说,人、事和土地有着切割不断、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作者娓娓道来、醇厚生动的叙述中,乡村生活画卷渐次展开,凝聚着土地气息和农业文明智慧的情景重现眼前。
生长于斯的乡村,构建着尹学芸作品中清晰的文学地理线索,《慢慢消失的乡村词语》是她的首部散文随笔集,充满了遗珠式的光芒。
随着当下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一些朴实的话语逐渐消失。随词语湮没的,是作家行走在村庄里不断回想着的人、事、场景和情感记忆。要对这些面目渐次模糊的过往进行挽留,出于这个目的,作者着手写就了这样一本随笔,记录曾经存在过的文化。
这部随笔集以100个相间词语,延伸着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留恋。这些词语大多存用于20世纪50至70年代,有相当一部分在80年代初即已成为历史。作家将它们重新拾起的过程中,除还原字词、符号、原义,反映天津附近农村的一些重要历史场景和片段之外,也将年代更迭下的乡民智慧、自然舒展全然灌注其中。土地像启蒙师,为每个出走的人给出慰藉。
捕捉乡间遥远的记忆和情感,重温蕴藏光亮的热源,尹学芸的文字如同抱持的情愫一样,朴素真诚。
跋
乡村
我从十几年前的一个黄昏开始迷恋乡村。乡村是人群聚集的地方,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生息繁衍,传说繁密得像天上的星星。
我在日落黄昏的大堤上闻到了乡村的味道,是从声音引起的。邻居家养的牛母子在这个黄昏经历了生离死别,小牛被人牵走了。母牛从那个黄昏开始号啕,一声接一声地,一声比一声凄惨地,哭。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几年,我只要想到那头牛,眼眶还是湿的。
牛哭了三天三夜,我三天三夜没有睡好。我发现那种味道会从房屋、树木、人群、家畜、农具、粮仓里溢出来。味道有些古旧,有些残破,可却让我迷恋。我在思考我迷恋的是什么,很久以后我给了自己答案:我迷恋一个叫乡村的地方。
那个时候我喜欢一个人到很远的地里干活,累了就坐在地边田垄上,天马行空地想很多事。天地广阔无垠,田野碧绿有声,可我的心却像干渴的禾苗一样卷曲着,不知如何让她舒展。
乡村在我的感觉里很重要,可我不知道拿她怎么办。我不能把她像只苹果一样装进兜里。不能把她像盘缝纫机一样带进城市。而且,她也不可能变成一份嫁妆……我所能做的,也许只是为她写一本书……所以许多年后,我仍需要走出城市去看她。开始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后来我发现任何一座乡村都可以慰藉我。最老的一棵树,或者废弃的一口水井。这里与那里没有什么不同。狗看到生人都要狂吠,天空飞翔的鸟有着相同的名字。树下坐着的老人都有相似的面孔。他们恬淡地述说着时光和岁月,为一场春雨或一场瑞雪咧着没有门牙的嘴。
乡村是什么?是母亲。是根。是精神。是灵魂。还是爱人。
开圈001
新宿005
看青011
场头015
打尜儿019
抡火球023
出河工027
扎王八031
翻坑035
爬瓜039
打头儿043
看燕子050
推碾子054
锔盆锔碗061
工分065
小喇叭071
癔病075
打黄狼081
烧窑085
采菜091
车把式095
捡麦穗100
玩打仗105
赤脚医生110
炭火盆115
热炕头121
跳房子125
饭瓢儿129
汆子135
炕席140
砸锅144
讲古记148
开裆裤152
姑姑鞋156
盘缠160
上马子164
打夹纸168
踩垛172
盖顶176
梢门181
背笆篱185
豆床189
跟脚儿193
过庙197
打尖201
鸡蛋头205
搬工212
土牛216
风箱220
加工厂224
彩礼228
干亲232
猪胰子236
桑木扁担240
念喜244
捡粪248
六奶奶252
相好256
针线板260
地盆子264
柴鸡蛋268
砸坷垃272
打夯276
洋取灯280
铁板大鼓284
手扶拖拉机288
玻璃锤儿292
贴饼子熬小鱼297
白汗褟儿301
手推车305
屎瓜儿311
赶拉轨子与哈巴狗子315
黏火烧321
猜撞客325
自留地329
渡口333
跑冰338
毽儿灯342
鬼剃头346
散转儿350
杠头354
轮官马358
摸河底362
四合一366
交公粮371
夜战375
薅苗381
弹弓385
刨白薯389
抄藤子393
猂姆397
平整地形401
八碟八碗405
压箱底409
蒺藜狗子414
打韧头418
合作社422
表演唱426
捋榆钱430
贫下中农436
跋乡村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