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上海网络视听产业报告》:
融合、跨界、平台化竞争和内容的最大化利用,是2013年上海“大视频”生态圈的关键词。
首先是融合。网络视听的多种网络屏幕如今非常多地和传统电视屏甚至电影屏相融合。除了在硬件中用“互联网电视机”来攻占电视屏之外,也在内容上积极和传统电视台进行联合。台网融合发展成了目前“大视频生态圈”中的重点领域。比如,搜狐视频与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的制作方灿星制作联合宣布,双方达成战略合作,搜狐视频成为灿星制作的“独家新媒体战略合作伙伴”,独揽包括第二季《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等系列综艺节目及其衍生产品的独家新媒体权益。
其次是跨界。在“大视频生态圈”中,除了传统的视频网站和传统媒体之外,一些互联网络以及视频运营商也参与其中。2013年9月,百视通与微软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组建合资公司,成为上海自贸区的001号企业。百视通和微软将拿出各自与业务相关的核心资源,在新一代家庭游戏娱乐技术、终端、内容、服务等领域展开全面的合作,在国内提供家庭游戏娱乐终端和产品。百视通与微软的合作将继IPTV之后再成创举,并有希望成为百视通后续业务收入的一大支柱性增长点。百视通也将多年积累的百万小时版权内容库,通过微软Xbox平台,向全世界提供华语内容网络视频点播服务,借道扬帆出海,传播“中国好声音”。
第三是平台化竞争。在传统电视产业链下,内容制作商将内容提供给电视台,电视台加上自有节目进行统一编播后,提供给有线电视运营商传输,最终在电视机上向观众呈现。产业链的参与者不能跳过某一方直接向用户服务,传播方式呈现线性结构。但在大视频格局下,新技术带来了新的业务形态、新的参与者,如视频网站及其服务,也促成了视频产业链条的细分。每一个产业链环节,内容商、集成商、电视台、电信运营商、小区接入网、终端企业、互联网公司都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视频产业链形态从原有的线性结构向多元竞合的立体式、互联网状生态系统演化,每一个产业链参与者都能较为便利地直接接触用户,构建以自身为主导的商业运营模式。
视频行业的竞争正在走向“平台化竞争”,在持续性获取用户的规模经济基础上,通过平台化运营,与上下游伙伴深入合作,实现功能和业务完善。而从长远趋势来看,这一“平台化竞争”将继续向“生态链竞争”转型,即以标准化和商业模式为主要特征、由行业龙头主导的“企业团”之间的竞争。
第四是内容的最大化利用。“大视频”生态圈的核心就是内容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网络视听产业发展初期,用户产生内容(UGC)是其突破性的创造,推动了产业初期的快速发展,但在发展中期,却又是来源于传统视频媒体的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支撑起了产业的稳定发展。如今,网络视听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内容上已经有了更多的融合互动,网站自制内容反哺电视台、台网联合制作共同营销等形成了“大视频”和谐共生的最佳体现。
上海传统视频产业主要围绕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统称“SMG”)的构成。SMG目前拥有11个广播频率、15个电视频道、15个数字电视付费频道、10种报纸杂志,以及IPTV、手机电视、网络视频、互联网电视等新媒体平台;业务涵盖内容制作、媒体运营、互动传播、在场演出、家庭购物及文化传媒产业投资等多个领域。SMG的网络视听新媒体业务主要通过上市企业百视通运营。2013年,百视通通过增值控股网络视听企业“风行网”构筑起了完整的“大视频”产业链。
在“大视频”生态圈中,不管是传统媒体出身的百视通还是互联网出身的聚力传媒等企业,近年来,通过台网互动、版权交易、内容制作、全媒体营销等方式,加强互动联合,共同推进了视频行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