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基本理论研究》:
(一)大学生文化
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由于其年龄、学历等情况的相似和相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所独有的价值观念、思维特征、行为方式乃至生活习性等统称为大学生文化。日本学者武内清认为,大学生文化包括四类:学习型大学生文化、偏离型大学生文化、娱乐型大学生文化和孤立型大学生文化;美国学者克拉克和特罗则认为大学生文化应该划分为学业型大学生文化、娱乐型大学生文化、非顺应型大学生文化和职业型大学生文化四类。①这些划分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有一些偏颇,不能准确地揭示大学生文化的类型特征。而把大学生文化划分为正式群体文化和非正式群体文化,则更能够显示大学生文化的内涵。正式群体文化主要指大学校园里的班级以及那些跨学院跨系跨专业的学生社团等正式组织所形成的文化;非正式群体文化主要是指大学校园内各种非正式群体比如“同乡会”以及班级内的小集团等所形成的文化。在大学生文化中,我们要注意大学生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群体组织,尤其要对班级、社团等大学生正式群体给予特别的关注。这是因为,大学班级是大学最基层的组织,是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最基本的活动单位或人际空间,班级的文化和社会心理氛围对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个性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社团,可以把相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凝聚在一起,让他们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美国是一个崇尚组织社团的国家,早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就出现了许多由清一色的男生或女生组成的联谊会等社团组织。哈佛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截至2005年2月,学校有六百多个学生社团,其中到学校登记并得到学校认可的学生社团有302个,平均每30个学生就有一个学生社团组织。哈佛大学学生社团类型繁多,主要有信仰型社团、专业学术型社团、艺术类学生社团、服务型学生社团和地域性社团等。美国高校社团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比如尼克松、克林顿、布什等都曾是当年他们所在大学学生社团的活跃分子和风云人物。在我国大学中学生社团也非常活跃,尤其是近几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大多数高校大学生社团的数量由成立之初的十几个已经发展到现在的近百个,参加的学生人数不等,有的几十人,有的上百人,一般情况是艺术类学生社团人数较多,尤其是文学艺术类社团往往是几百人,有的学校甚至有上千人。这种情况还不仅仅是人文类高校,有的理工科院校也是如此。大多数青年大学生喜欢文学艺术、崇尚文学艺术,许多人都积极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活动。比如贵州大学的桃源诗社,成立于2004年3月,创办有诗刊《桃源志》,桃源诗社已经有成员1500余人。这些诗社成员都在进行诗歌创作。铜仁学院的晨光文学社已经走过了35年的坎坷历史,创办有《晨光》社刊,培养了一大批在黔东乃至贵州有影响的作家,比如当年的晨光文学社社长喻子涵等已经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可以说,文学艺术的天空如果缺少了青年大学生这支队伍,将会暗淡得多。
正式群体的作用和意义很大.非正式群体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也很大,并且非正式群体的有些功能和作用是各种正式群体所无法替代的,比如在满足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情感归属需要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非正式群体对大学生社会意识的形成,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锻炼,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它有助于大学生相互学习和相互促进,正如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罗索夫斯基所说:“在哈佛,我常听人说,学生们从相互间学到的东西比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①由此可见,学生非正式群体相互间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