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借鉴文学领域的互文性理论,语篇分析理论和语体学理论,从属性、结构、功能三个维度,联系语用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全面分析了语体互文性的本质特点、语言表现和语言功能,力图构建起能够揭示语篇中语体使用规律的理论体系。旨在研究语体互文性概念的界定,语篇和语体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语体互文性的本质属性,各种语境因素对语体互文性的影响,语用主体(包括表达主体和接受主体)和语体互文性的关系以及语体互文性的语言表现和语用功能。
第二节 理 论 基 础
本书对“语体互文性”的研究主要采用互文性理论、语体学理论、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同时借鉴修辞学、语境学、语用学、功能语言学的学术观点,不拘一家之言,尽可能使我们的研究建筑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以下对本书涉及的主要学术理论加以简单介绍。
一、 互文性理论
(一) 古代修辞学里的“互文”
“互文”是中国古代诗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具有特殊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正如唐代贾公彦《仪礼注疏》中所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杨树达的《中国修辞学》中称为“互备”,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中称为“错综”。互文手法是指上下两句或一个句子的前后两个部分表面上词
面有异、形式参差,语义上实则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单句
互文、对句互文、隔句互文和排句互文。例如: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北朝民歌《木兰辞》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出师表》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以上几句为互文辞格的典型用例。互文辞格要求对诗句进行语义理解时要联系前后的语句。上述几例分别是指在“在市场各处购买物品”“受任和奉命于败军之际和危难之间”“在明月下,在清风吹拂中,传来了鹊和蝉的鸣叫声”。这种辞格追求表意的委婉曲折和语言形式的整齐美观,恰当使用可以起到文句简练和以少驭多的语言效果。
(二) 西方文论里的“互文性”理论
与中国古典诗文中的互文用例不同,西方文论里的“互文性”是一种重要的文本理论,“互文性”一词是“intertextuality”的汉译形式。“互文性”理论脱胎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将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吸收进来,在文学研究和创作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代的文化研究和文论研究中,“互文性”是一个不容忽视、无可替代的关键词。
“互文性”理论和“互文辞格”产生的年代和学科领域各不相同,但都强调对话语的理解不能限定在当前范围之内,而应跨越话语边界,关注当前话语和其他话语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相互建构的关系。“intertextuality”被汉译为“互文”,反映了中国古代和西方在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不期而同的冥契暗合。
1. “互文性”理论的源头。“互文性”概念最早是由法国学者朱莉雅· 克里斯蒂娃创立的,但索绪尔的符号学思想以及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被公认为这一理论的学术源头。朱莉雅· 克里斯蒂娃本人也认可这一说法。
(1) 索绪尔的符号学思想。费尔迪南· 德· 索绪尔被尊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和结构主义鼻祖,其学术思想对20世纪语言学、哲学和符号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索绪尔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中,有些就蕴含着互文性思想的萌芽。
首先,索绪尔把语言看作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
〔2〕每一个语言符号连接着概念和音响形象,分别称之为所指和能指。在整个语言系统中,每一个符号因其与其他符号的对立而获得价值,即任何一个符号的价值和意义是在与其他符号的差别中生成的。在语言里,每项要素都由于它同其他各项要素对立才能有它的价值。
〔3〕任何要素的价值都是由围绕着它的要素决定的。……如果不考虑它周围的要素,也没法直接确定它的价值。
〔4〕在语流中,符号和符号在形式上虽然具有鲜明的界限,但每个符号的价值却不是来自其本身,而是在于它与其他要素的对立和关联中。这一观点强调符号和符号之间的关系,淡化符号之间的边界和单个符号的主体性。与此关系类似,不同语篇虽然生成于不同的时空环境并具有明显的边界,但仍具有密切的关联性。这种强调符号和符号之间关系的思想引发了人们对不同文本之间关系的思考。
其次,索绪尔认为语言状态中,一切以关系为基础,语言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两个不同层面。符号和符号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两种。
在话语中,……这些要素一个挨着一个排列在言语的链条上面。这些以长度为支柱的结合可以称为句段。……一个要素在句段中只是由于它跟前一个或后一个,或前后两个要素相对立才获得它的价值。
〔1〕语言符号顺序排列在言语链条上构成的线条性关系称为句段关系。句段关系是语言符号在空间的一种线性排列,具有延伸性,不具有可逆性。各种符号在与前后相邻的各种符号的关系中获得意义。
在话语之外,各个有某种共同点的词会在人们的记忆里联合起来,构成具有各种关系的集合。……我们管它们叫联想关系。
〔2〕在语言符号组合层面之外,各种具有共同性的符号组成一个潜在的记忆系列,形成各种集合。这种联想关系是依靠心理联想机制形成的。
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的区别在于:
句段关系是在现场的,它以两个或几个在现实的系列中出现的要素为基础。相反,联想关系却把不在现场的要素联合成潜在的记忆系列。
〔3〕由此可知,构成句段关系的几个符号同时存在于一个时空环境,按顺序先后出现组成线性的言语序列。构成联想关系的符号依靠某个共同点连接在一起,每个符号不在同一个语言环境,只是出现在人们的潜在记忆中。构成句段关系的符号有确定的数目和序列,构成联想关系的符号则没有。克里斯蒂娃从“横向轴”和“纵向轴”出发对互文性的分类就直接来源于索绪尔的这一理论。
(2)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巴赫金提出的“复调小说”“对话性”“狂欢节化”等一系列概念,都与“互文性”密切相关。与索绪尔排除语言现象的情景因素不同,巴赫金关注语言的社会性和交际性,认为语言的确切意义就取决于具体社会情境中的语言活动。他指出:“语言应理解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活动的一切方面,从声音、形象到意义都是社会性的。”
其一,关于表述的对话性。巴赫金在《言语体裁问题》中曾有如下表述:
我们的言语,即我们的全部表述(包括创作的作品),充斥着他人的
话语;只是这些他人话语的他性程度的深浅、我们掌握程度的深浅、我们
意识到和区分出来程度的深浅有所不同。这些他人话语还带来了自己的情态、自己的评价语调,我们对这一语调则要加以把握、改造、转换。
每一表述都以言语交际领域的共同点而与其他表述相联系,并充满他人话语的回声和余音。每一表述首先应视为是对该领域中此前表述的应答(我们在这里对“应答”一词作最广义的理解);它或反驳此前的表述,或肯定它,或补充它,或依靠它,或以它为已知的前提,或以某种方式考虑它。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绪论 . 001
第一节 语体互文性的界定 ..... 003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012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和研究意义 .................................... 033
第二章 语篇互为话语性和语体交叉渗透研究综述 .............................................................. 039
第一节 引言 ................................................... 041
第二节 语篇分析学的研究 ..... 041
第三节 语体学的研究 ..................... 049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057
第三章 语篇和语体 ....................................................... 059
第一节 引言 ................................................... 061
第二节 语篇 ................................................... 061
第三节 语体 ................................................... 065
第四节 语篇和语体 ............................. 076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081
第四章 语体互文性的语用属性 ............. 083
第一节 引言 ................................................... 085
第二节 语体互文性的修辞属性 .......................... 085
第三节 语体互文性的对话属性 .......................... 090
第四节 主语体和语篇的范畴化 .......................... 093
第五节 互文语体的变异性 ..... 100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104
第五章 语体互文性和语境 ............................... 105
第一节 引言 ................................................... 107
第二节 语境及其研究 ..................... 107
第三节 语体互文性对语境的适应 .................. 112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123
第六章 语体互文性的语用主体 ............. 125
第一节 引言 ................................................... 127
第二节 语体互文性的表达主体 .......................... 127
第三节 语体互文性增进表达主体与接受主体的互动 .................................... 130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139
第七章 语体互文性的语言形式 ............. 141
第一节 引言 ................................................... 143
第二节 篇内语体互文 ..................... 143
第三节 篇际语体互文 ..................... 166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178
第八章 语体互文性的语用功能 ............. 181
第一节 引言 ................................................... 183
第二节 语篇功能 ................................... 183
第三节 语义功能 ................................... 187
第四节 修辞功能 ................................... 191
第五节 语体功能 ................................... 197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200
第九章 结语 . 203
参考文献 ................... 210
后记 ................................... 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