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事实分析语文现象,依据文献研究汉语历史,贯通古今探索演变规律,融会中外借鉴前沿理论,继踵前贤实现自主创新。
《文献语言学》为学术集刊,每年两辑。主要栏目有:经典重刊、原创报道、学术综述、争鸣书评、青年论坛。
本刊着重刊发原创性研究作品,主要包括文献语言学理论与方法、汉字与汉字史、训诂与词汇史、音韵与语音史、语法与语法史、方俗语与方言史、语文与语言学史等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也刊登学术热点与重点的研究综述、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的书评、重要论题的纯学术争鸣或商榷性文章,并刊布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献语言学研究资料。本刊更强调扶持年轻学者。
以下节选自《从语义特征差异看“返回”动词的语义演变》(李小军)——
本文尝试探讨这几个“返回”动词的语义特征,进而在此基础上考察它们的各种实义用法及句法语义关系,阐释语义演变过程中核心语义特征所起作用。本文采用“语义特征”而非“隐性义素”这一术语,乃是基于以下考虑:一、语义特征会直接作用于句法层面,并进而影响到后续的语义演变;二、语义特征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如果已经作用于句法结构并在句法层面显示出来,则为显性的语义特征。本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借鉴了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Fillmore(1982/2003年)的框架语义属于认知语义学范畴,认为语义框架是指跟一些激活性语境相关的结构化的范畴系统,比如动词“买”隐含了买方、卖方、钱财、物品四个要素,“我买了一本书”中虽然没有出现卖方和钱财,但仍隐含在这一行为事件中。我们发现,在后续的语义演变中动词往往凸显事件框架(动作),比如“买”,更多凸显的是“花钱买东西”这一行为事件,而很少凸显客体框架(事物),故而还可以说“花钱买快乐”或“买命”等。名词则主要凸显客体框架,如“面”或凸显平面(如“海面”),或凸显空间方位(如“上面”)。
需要说明的是,“还”的虚词用法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这一方面是因为已有大量研究,虚词用法之间的语义关系已经很清楚;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们都源于重复副词或转折副词的进一步演变,只要弄清楚重复义和转折义从何而来,就不影响本文对语义特征的讨论。当然,决定虚词语义演变路径的其实也是内在的语义特征,但这不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在具体讨论之前,还有必要说明一下本文对词汇义项的确定原则。从A 演变为B往往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因此有些句子中该词理解为A或B皆可通。本文对义项的确定不借助目前所见辞书,而是严格采用句法标准,具体操作如下:只有出现典型的B,才确定B这一义项,也即当理解为A时句子仍可通则一律理解为A,只有当不能理解为A只能理解为B时,才说B已经确立。这种操作是基于我们的一个认识——语义功能的发展一定会在句法层面表现出来。我们认为,严格的句法标准原则可以避免随文释义导致的主观性、随意性,可以避免把一些临时的、特殊语境下的用法看作是这个词的义项。
江蓝生师姊八十寿辰献辞(周流溪)
从语义特征差异看“返回”动词的语义演变(李小军)
魏晋南北朝汉语量词研究中的语料问题(李建平)
上古汉语违实条件句语义论析(张欢)
文献处理与词典编纂及修订(续)(董志翘)
《集韵》疑难义训笺识(邓福禄)
《方言》与《尔雅》关系的再认识(王智群)
系统观在训诂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杨琳)
“选练”新诠(卞仁海)
日本蓬左文库藏《释文论语音义》的文献学与语言学价值考论(于芝涵)
日本金刚寺、七寺、兴圣寺古写本《续高僧传》卷四的异文考察 (辛睿龙)
《三朝北盟会编》异文考辨与汉语史研究(许峻玮、徐多懿)
徐昌祚《燕山丛録·长安里语》南北音解 (王栋、蒋冀骋)
《日清字音鉴》音系研究(李沫)
钱坫《诗音表》语音性质献疑(王相帅)
许叔重之重当读平声考(徐有声、张兴飞、徐朝东)
明清以降河北中南部冀鲁官话精洪知庄章分合及演变(但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