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生命是赌注 Mayakovsky:A Life at Stake
0.00     定价 ¥ 14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2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822949
  • 作      者:
    [瑞典]本特·扬费尔德
  • 译      者:
    糜绪洋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本特·扬费尔德(1948— ),斯德哥尔摩大学俄国文学教授,文学翻译家和瑞典畅销作家。1998年和2007年,他被授予八月(斯特林堡)奖,等同于瑞典的普利策奖。其《阿克塞尔·蒙特:圣米歇尔的道路》瑞典语版被授予了瑞典文学院传记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在这本马雅可夫斯基的权威传记中,扬菲尔德从围绕马雅可夫斯基的文学圈子着手,来展开对于马雅可夫斯基短暂一生的追述。其中,布里克夫妇与马雅可夫斯基的爱情与友谊组合可以说既是政治与美学先锋派的化身,也是崭新的先锋道德之化身。马雅可夫斯基是头号革命诗人,奥西普是文化界领衔思想家,而莉丽则因其自由解放的爱情观而成为现代女性的象征。本书也介绍了马雅可夫斯基身边的其他人物,他们的命运都和那个兼具英雄气概与悲剧色彩的年代密不可分。

展开
精彩书摘

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族人,但却在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省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从十八世纪末开始,这里就由俄国统治,其居民主要由格鲁吉亚族人组成,但也有来自邻近省份与国家的亚美尼亚人、土耳其人和俄罗斯人。格鲁吉亚在东面与阿塞拜疆接壤,而黑海则是它的西疆。

马雅可夫斯基1893年7月19日本书中的日期使用额我略历(公历)。俄国在1918年前实行儒略历,在十九世纪两种历法之间相差十二天,而在二十世纪则相差十三天。若按照旧历,马雅可夫斯基生于7月7日。(此类注释为原注,下同,不另标出——译者)生于格鲁吉亚西部距省城库塔伊西(Кутаиси)不远的巴格达蒂(Багдати)。他的父亲弗拉基米尔·康斯坦丁诺维奇是个护林官,根据家庭传说,他祖上是查波罗日哥萨克;在俄语里,“马雅克”(Маяк)是灯塔的意思,他们认为自己之所以有这个姓,是因为父系家族中的多数亲戚都有高大的身材和超群的气力。母亲亚历山德拉·阿列克谢耶夫娜来自乌克兰。弗拉基米尔有两个姐姐,柳德米拉比他大九岁,奥莉嘉大三岁。(还有个哥哥康斯坦丁在三岁时因猩红热而夭折。)他们家隶属贵族等级,但却完全依靠父亲的薪水为生,这份薪水够他们体面生活,但也经不起多少挥霍。

……

 

在沃洛佳度过生命最初岁月的山区小镇里,总共有大约两百个院落和不到一千名居民。小镇位于河谷深处,两侧是森林覆盖的陡峭高山,山上满是熊、狍、野猪、狐狸、兔子、松鼠和千奇百怪的鸟类。沃洛佳自小就学会了热爱动物。他们家的房子外种满了硕大的葡萄树以及其他各类果树: 苹果树、梨树、李子树、石榴树、无花果树等。大自然的慷慨却急剧反衬出行政资源之稀缺: 在镇上只有一所邮局,却没有学校和医生。离最近的城市库塔伊西有二十七公里路,而唯一的通信工具便是驿车。奥莉嘉和康斯坦丁染上猩红热后,正是因为医生在路上耽搁了太多时间,小男孩才回天乏术。

他们的房子在哈尼斯茨哈利河(ХанисЦхал)右岸,离镇中心不远。照沃洛佳两个姐姐的说法,它很像加利福尼亚或克朗代克(Klondyke)淘金者们住的屋子。里面共有三间房间,其中一间是护林官的办公室。房子开外不远是一条湍急的山间小溪,河床上堆满了石头。孩子们在户外度过了许多时间,沃洛佳很早就学会了游泳和骑马。他非常喜爱危险的游戏与活动,而且要越危险越好。他和奥莉嘉一起爬树、登山,在蜿蜒于陡峭悬崖之间的小径上奔跑。

沃洛佳在游戏中表现出了不可抑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预示了将来他无穷尽的创作潜能。还有一项品质也很说明问题: 马雅可夫斯基早在五岁就展现出朗诵诗歌的天赋。父亲虽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热爱文学,并常给一家老小念普希金、莱蒙托夫、涅克拉索夫等经典作家的作品。巴格达蒂镇并不在主干道上,尽管如此,亲戚们却常来看他,尤其是夏天,到那时弗拉基米尔·康斯坦丁诺维奇就会请沃洛佳给客人们朗诵诗歌。小男孩虽然尚不会读写,却拥有非凡的记忆力,且能够富有感情地朗诵。为了训练自己的嗓音,他会钻进翻倒在地上的葡萄酒坛子里,奥莉嘉在坛子外扮演听众,而他就给奥莉嘉读诗。

 ……

 

然而让人吃惊的是,作为一个绘画和朗诵方面的天才,他却没有任何音乐天赋。他连单音都分辨不清,对音乐毫无兴趣,钢琴碰都不碰,也不喜欢跳舞。“当我们这儿的年轻人准备聚集起来跳舞时,他们也会叫上沃洛佳,”母亲回忆说,“他每一次都会拒绝,然后跑去找隔壁院子的伙伴们玩打棒游戏。”

1906年冬,沃洛佳十二岁,他四十九岁的父亲在装订纸张时被大头针扎了,随后因血液感染去世。尽管沃洛佳是家里最小的成员,相比同龄人而言却非常成熟。他积极参与了丧事的筹备工作。“他张罗所有事情,并没有茫然失措。”柳德米拉回忆说。

父亲的死震慑了全家,尤其是儿子沃洛佳。照柳德米拉的说法,他从这一刻开始“变得严肃起来”,“立刻觉得自己是个男人了”。父亲的死因给小男孩带来了深深的心理阴影: 从此之后他变得十分多疑,小题大做地畏惧一切感染——待到年纪更大时,他永远随身携带自己的肥皂、橡皮杯,而在出游时总是会带着折叠橡胶浴缸;他规避乘坐公共交通,不愿与人握手,就算是门把手也只会透过夹克衫口袋或手帕来触摸。啤酒杯他永远只用左手拿,这样就能喝别人嘴唇不碰的那一面,幸而马雅可夫斯基双手都很灵巧,这事儿做起来也就没那么麻烦。

父亲的死一下子改变了家里的经济状况。柳德米拉已经在莫斯科的斯特罗加诺夫工艺美术学校(Строгановское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промышленное училище)学习了两年,而为了解决生活需求,亚历山德拉·阿列克谢耶夫娜也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来到莫斯科。在这里,他们靠着公职人员孀妇的抚恤金以及将房间出租给大学生换来的租金勉强过着简朴的生活。沃洛佳和奥莉嘉也努力补贴家用: 他们给首饰盒、复活节彩蛋等物件上色,从而赚些小钱。

早在库塔伊西文理中学学习时,马雅可夫斯基就看到了革命读物,然而与坚定的社会主义者产生更近距离的接触还是因为家里的租客。中学四年级时,他加入了社会民主工党(РСДРП)的学生小组,大概又过了一年,他成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多数派(布尔什维克)的成员。与此同时他因交不出学费而被中学开除。

在随后的两年,也就是1908年至1909年,马雅可夫斯基几乎完全投身于政治活动。他在面包师、鞋匠和印刷所工人中间诵读、散布非法读物。警察开始盯上他,尽管他只有十五六岁,却已经被捕过好几次;在一次搜捕中他连带书皮一起吞下了一本笔记本,因为里面记着许多不能落入警察手中的地址。前两次逮捕为时不久,都只有一个月,然而第三次逮捕后马雅可夫斯基不得不坐了半年牢,而且其中有五个月时间是在单人牢房度过的。

在布蒂尔卡(Бутырки)监狱度过的时间成了马雅可夫斯基生平中的转折时刻: 如果说先前他读的主要还是政治读物的话,那么如今他的阅读有了新方向。“这对我而言是最重要的时期,”他后来写道,“经过理论与实践的三年之后,我扑向了小说。”他阅读经典作家——拜伦,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却并没有特别热情。他很欣赏安德烈·别雷和康斯坦丁·巴尔蒙特在形式上的创新,然而他们作品的题材以及那些象征主义隐喻却不对他胃口。时代的现实需要用另一种手法来描绘!他做过尝试,然而没有成功。当马雅可夫斯基在1910年1月出狱时,狱警没收了他写诗用的小笔记本,他后来对此十分感激。然而他却因参加政治活动而被校方开除;文理中学他也没上完。如今,马雅可夫斯基觉得自己应该受教育,可是他知道这项任务不能与党的工作一起进行。“前途——一辈子写传单,摆出一些书本上搬来的意见,那些书虽然正确,但不是我想出来的。如果把我读过的东西抖掉,那还剩下什么?马克思主义方法。可这武器难道不是落入了一双孩子的手吗?如果只是和自己人的想法打交道,那这武器是容易掌握的。但是遇到敌人怎么办呢?”这段话写于1922年,但马雅可夫斯基在这里指出的问题却并非后见之明。他从一开始就感受到了艺术与政治之间的矛盾,这种感受在他整个创作生涯中都留下了印记,并且也加速了他的死亡。


展开
目录

插图目录
最快乐的日子(1915)............ ⅰ
第一章沃洛佳(1893-1915)............ 1
第二章莉莉(1891-1915)............ 29
第三章穿裤子的云(1915-1916)............ 67
第四章第一次和第三次革命(1917-1918)............ 111
第五章共产未来主义(1918-1920)............ 157
第六章新经济政策,螺丝在拧紧(1921)............ 183
第七章渴望西方(1922)............ 215
第八章关于这(1923)............ 265
第九章摆脱了爱情和宣传画(1923-1924)............ 303

第十章美国(1925)............ 343
第十一章新规则(1926-1927)............ 387
第十二章塔季亚娜(1928-1929)............ 441
第十三章大转折的一年(1929)............ 497
第十四章放开喉咙(1929-1930)............ 541
第十五章第一个布尔什维克之春(1930)............ 577
第十六章生命是赌注............ 627
第十七章马雅可夫斯基的第二次死亡............ 641
参考文献............ 657
常用资料和基本文献............ 665
致谢............ 685
索引............ 687
译后记............ 71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