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的曾祖左宗棠
0.00     定价 ¥ 6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2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0515887
  • 作      者:
    左景伊
  • 出 版 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20-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基辛格曾说,中国人是非常幸运的,他们总是被最英勇的人保护得很好。

在新冠肺炎肆虐的今天,是无数冲锋在前的医务人员;在150年前,当晚清中国处在极其虚弱、即将惨遭列强肢解的时候,湘阴举人左宗棠以其大智大勇,凛冽如风,极其艰难又极其顽强地捍卫了国家六分之一领土的安全。

这是一部优秀的传记小说,左景伊先生一如其曾祖左公耿介正直,却又文笔灿然,以史家的严谨、文学的笔法,描画出了栩栩如生的左公肖像。


展开
作者简介

左景伊(1918—2006),湖南湘阴人,左宗棠四世孙。出生于长沙,毕业于西南联大的清华大学,文史功底扎实,文笔灿然。我国腐蚀与防护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全国防腐蚀工程标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家风严谨,博学多才,在文史方面亦有很深造诣。其长篇传记《左宗棠传》,在国内史学界受到广泛好评。


展开
内容介绍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湖南湘阴人。二十岁乡试中举,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但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由幕友而起,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平定陕甘之乱,收复新疆,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在本书中,左景伊作为左宗棠四世孙,超然于家庭,以一个研究清末历史的中国人的身份,遍查史料,就事论事,真实地展现了左宗棠卓尔不凡的一生。


展开
精彩书评

本书是中国近代史不可或缺的一页。满腔家国情怀的作者以史家眼光、春秋笔法客观记述了自己先辈“心忧天下”的一生。

历史人物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左宗棠征东战西,海塞兼防,为保卫中华民族万里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却“遗恨平生,不能瞑目”。而今,左文襄公如九泉有灵,当惊世界殊。

    ——国务院港澳办原常务副主任、作家  陈佐洱

 

左文襄公宗棠,近世超迈之杰。公天性刚傲,文武兼备,虽有大才,但青年不得志,直至逢太平风云,四十岁起于戎幕间,月未满长沙而名已满天下。晚清时积难深重,曾李辈虽叱咤于世,但亦多知韬晦,唯公凛冽如风,大略深谋,故马不停歇,挥鞭西北,复土靖边,固我中华;公性虽刚而目不滞,跻身洋务运动不落于后。今综观之,其时群杰虽盛,实唯公一人。《我的曾祖左宗棠》,著者身份得天独厚,视角通幽,渐读渐开,最后呈现一片光亮天地,令人如在传主之前,实关于左公一生之佳作。

——历史作家、编剧  魏风华


展开
精彩书摘

左宗棠为进军新疆定下了一条重要的战略,用四个字来概括:“缓进急战。”

什么是“缓进急战”呢?“缓进”,就是不急急忙忙进军,要事先做好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充分准备。兵、饷、粮、运都要有周密的筹划;要有一支强大的前线部队、稳固的后方和源源畅通的运兵、运粮的通道。对敌人的情况要了如指掌,兵法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有正确的进兵路线、打击对象和长远的战略目标。每一战役则要求速战速决,如拖延时日,师老兵疲,特别是在运输线长达数千公里的新疆,对作战极为不利。

“缓进急战”说来容易,但真正认识它的意义,实际执行起来又十分困难。太平军、捻军和回军就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因而先后失败。太平军不重视后方基地,每夺取一个城池,马上又放弃它;捻军更其如此,千里奔驰,不要后方。后期的太平军和回军则只是困守据点,内线作战,缺乏进击的能力,坐以待毙。左宗棠一直是极端重视后方基地的,从戎以来,每克一城池,立即巩固它的防护,并加强它的建设,决不再让其失去。这样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但后方稳固,补给线畅通,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就更有把握,整个战争进程却更快速了。

“急战”是受人欢迎的,但“缓进”是为“急战”做必要的准备,却不易为人理解,甚至受到非议。清廷虽然要求收复新疆,也因此支持左宗棠西征,但对这名统率几十万大军的汉人,仍然是不放心的。每当遇到左宗棠正在全力准备,因而进展似乎缓慢时,就来责备了。什么“按兵不动”“拥兵自重”等帽子会纷纷飞来。在西征军内部,意见也不是一致的。有些将领在准备未成熟时,就要求进军,有些人则畏葸不前。左宗棠是在上下内外的压力下,冒进和退缩、左的和右的情绪下,谨慎而积极地备战。

执行“缓进”的决策却也并不容易,而是困难重重。左宗棠花了很大的精力筹划兵、饷、粮和运。虽然他早就知道,“筹饷难于筹兵,筹粮又难于筹饷”,但是西征军饷、粮的困难,却仍然超出了他的想象。每到年头岁尾,军中发不出饷,军士们都去睡觉了,他却不能成眠,独自在军营前“绕帐彷徨,不知所措”。而用兵前夕呢,又须反复考虑敌我力量、地理形势和作战方针,绞尽脑汁,真如古人所云:“每一发兵,须发为白。”作为一军统帅,远在边塞,无饷无粮,不要说作战,军心也难以维持,那真是够苦的了。

当时陕西粮台上奏,需要年终饷银60万两,请各方援助,并请各省将所欠饷项迅速解来,但各省都不响应,左宗棠只好命粮台向商人借款。准备出关的各军都已调到凉州,等饷到才能进军;同时关外南北两路运粮脚夫驼马费用浩繁,亟待支付。本国商人拿不出巨额款项,于是左宗棠想到了在保卫台湾时沈葆桢向洋商借款的办法,上奏请准予筹借洋商款1000万两,分10年还清。他说这实在是迫于万不得已,因为沈葆桢借洋款有经验,他奏请朝廷“敕沈葆桢依照台湾办法,代为筹借”。

朝廷接到这份奏疏后,同情左宗棠的处境,当即下令两江总督沈葆桢筹议。不料沈葆桢自己借外债,却反对左宗棠借,他上奏朝廷说:“西洋各国普遍借外债,但西洋各国受外债之害极大。去年台湾之役,因外省毫无接济,因而出此下策,借了外债200万两。倭事已定,就不敢再借了。新疆广袤数万里,一二年也平定不了,即使收复,与强俄为邻,今后朝廷麻烦可多了。借洋款要海关担保,海关应接不暇。西陲进兵愈远,转运愈难,需饷也愈巨。将半途而废乎?势必不可;责各省接济吗?势又不能;将再借洋款乎?海关又无可担保了。徒令中兴元老困于绝域,这哪能忍心!此臣等所以反复再四而不敢为孤注之一掷者也。”

沈葆桢的话乍听起来,头头是道,而且最后还归结为对左宗棠这位中兴元老的万分关注。但是唯独没有关注到新疆这块沦丧的国土。

沈葆桢本来就反对西征,他反对借洋款自有他个人的主张,但是无疑也受了李鸿章挑拨的影响。沈葆桢上奏的前几天,收到李鸿章的信说:“左帅拟借洋款千万,以图西域,可谓豪举。但冀利息稍轻,至多不得过七厘,各省由额协项下分还,亦未免吃力,何可独诿诸执事耶?”沈葆桢上奏后,立即将奏稿抄寄给李鸿章看,李鸿章又去信颂扬:“剀切详明,词严义正,古大臣立朝风采,复见于今,倾服莫名。”

朝廷将沈葆桢的意见转知左宗棠,沈葆桢本来对两江应付的西征协饷就不积极,这次又反对借洋款,左宗棠极为不满,在给吴大廷(字桐云)的信中,批评沈葆桢说:“于应协陇饷付之不理,并西人商借之饷亦吝之,是诚何心哉!”他认为,“幼丹此次奏驳洋款,颇闻由人指使”。他也能猜到,李鸿章是他的后台,在给刘典的信中,他叹息说:沈葆桢竟“奉合肥为准的”,“与合肥联成一气”。李鸿章的目的很明显,反对西征出师未成,就想阻遏西征军的粮饷,使收复新疆的事业半途而废。

但是左宗棠当然不会屈服于投降派的为难,他复奏说:“奏借洋款,是因各省原定协助款项积欠很多,海防议起后,各省又照常年减了一半以上,因此不得已而有此请。西征用兵目的,是收复国土,又不是争夺、侵略;借到巨款,可济目前急需,免悬军待饷,得以迅速解决战事。虽要付利息,但并没有附加政治条件,是对国家有大利而无损。泰西各国兴废存亡,并不是借债与不借债之故,道理是很易明白的。”

左宗棠还算了细账,认为只要各省协饷能解足八成以上,海关就不会代人受过。他为了缓和朝野反对派的意见,又主动将借洋款数由1000万两减到400万两。

朝廷接受了左宗棠的要求,而且将借洋款数由400万两增至500万两,又于户部库存拨给200万两,命各省应解西征协饷提前拨解300万两,满足了1000万两之数。洋款如何筹借,着左宗棠自行酌度奏明办理。诏中说:

左宗棠出师塞外,必须士饱马腾,方足以壮军威而张挞伐。……左宗棠前议借洋款一千万两,以备应用;因耗息过多,现请减借用四百万两,系为节省经费,顾全大局起见。惟现当大举深入,酌发欠饷。豫备行粮。

需款甚巨,恐不足资周转。该督既以肃清西路自任,何惜筹备巨款,俾敷应用,以竟全功。

这时的清廷对收复新疆的态度是坚定的,它全力支持左宗棠进军,军机大臣文祥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因为已获得了户部拨款和各省协饷500万两,左宗棠主动将借洋款推迟一年,以节省一年利息。他以前也零星借过洋款,同治十三年(1874年)曾委托胡雪岩在上海向英商怡和洋行借款100万两,英商丽如洋行借款200万两,年利率一分零五毫,期限三年。这次又委托胡雪岩向英商汇丰银行去借,汇丰只肯借英镑,因为英镑与规元(中国货币)比价不定,左宗棠只愿借规元,因此又由德商泰来洋行出面,认包英镑和规元的比价,还本付息,中国只交规元,外汇盈亏一概不管,付给汇丰月息一分,贴还泰来月息二厘五毫,共借款500万两,七年还清。

外债的利息较高,左宗棠不愿借外债,实在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举外债的。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叹息说:“夫用兵而至借饷,借饷而议及洋款,仰鼻息于外人,其不兢也,其无耻也,臣之罪也。”

为国家正当用途举办外债,原是无可厚非的事。但是一般中国人的保守思想,总认为借外债,仰外国人的鼻息,是可耻的事情,连左宗棠也不免。当时投降派反对他借外债,后世也不断有人非议。

近年来,一些历史学家对西征借洋款做出了公正客观的评价,说:“他(左宗棠)排除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干扰,为筹措西饷作了一切的努力,终于使西征军度过了军饷的危机。”(董蔡时)“尽管付出了较高利息,但却为清军西征提供了物质保证,这与那种附加政治条件、损害国家主权的借外债,不可相提并论。”(杨东梁)“重息借外债,从经济观点看,当然不合算,但是,如果没有这笔贷款,则西征军根本不能出关,而收复新疆的大业,必将成为泡影。”(杨东梁)

有了足够的军饷,粮和运也有了着落,北路由归化、包头采粮500余万斤,绕道5000余里,运到巴里坤;俄国人没有失约,也果真将粮400余万斤运到古城。南路由肃州运到安西、哈密的粮超过1000万斤,还有400余万斤也已运到古城。

士饱马腾,是大举出关的时候了。左宗棠于是决定将大本营向西推进二千里,由兰州移到肃州。光绪二年二月初八日,刘典到达兰州,左宗棠将镇守后方的大权交给他,商妥了各项事宜;二月二十一日,率一小队亲军,由兰州出发,前往肃州。当时甘中主要战事虽已平定,但各地还时有小股武装力量窜扰,左宗棠吩咐路上仍需小心。

一路晓行夜宿,一天傍晚,行程已将过半,到了一处山林茂密、有水有草的地方。左宗棠见天色已晚,下令扎营安歇。将士们经过一天的行军,已十分疲劳,吃饱饭后,倒头便睡。左宗棠照例是和将士们同住营帐中,他习惯早睡,到半夜三鼓,就起床治理军书。

那晚他睡下不久,听到“笃笃”的击柝声由远而近,是值勤的军士巡夜打更。他朦胧之中,忽然披衣坐起来,静听了一会儿,立即把将领们叫来,命令连夜拔营,向前推进30里。士兵们正在酣睡,听到移营令,大家都有怨言,有几名将官向左宗棠请求,是不是等天明再走。左宗棠大发脾气,命令不许多说,赶快拔营。军令如山,将士们知道不能违抗,于是立即收拾行装前进。

后队离开宿营地不久,只听得一声巨响,原宿营地突然沉陷,一股回兵埋伏在近处山林中,听到声音急忙出击,幸而左宗棠亲率部队已开走了,只扑了一场空。原来回军预料到该处是清军必经歇宿之地,挖了一个大坑,虚掩了土草木片,设了埋伏。将士们受了一场虚惊,对左宗棠未卜先知,十分佩服。

将官们就请教宗棠,怎么能知道设下埋伏的。

他笑答道:“其实也很简单,我听到打更声,似乎有回响,因此知道必然是地空了。”他又告知将领们:“凡事都要细心。打更是人人都听到的,打更声音有了变化,只要细心听,谁都可以听出来,只是许多人不去细心听而已。”

“缓进急战”的总战略已经定下来了,还需要正确的战术,所有军事行动都必须细心、谨慎。诸葛亮一生谨慎。左宗棠常爱用的一句话是“慎之又慎”。“细心”是宗棠在军事上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其实,这也是所有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光绪二年三月十三日,左宗棠到达肃州,指挥大军出关。驻在肃州的是主力部队刘锦棠的老湘军,正待命出发,可是在部分官兵中产生了畏战、厌战、不愿出关的情绪,特别是在老湘军内。南方人来到西北,不服水土,听说又要去新疆,一路上沙漠戈壁,飞沙走石,夏天热气蒸腾,冬天朔风大雪,湖南人都闻之生畏。张曜和金顺两军是看湘军行事,不敢打先锋。只有在陕北招降的董福祥部队董字三营和回军精善五旗敢做先驱,但他们也在窥察主力部队湘军的动静。湘军士气低落,可又不能将士兵们一个一个军法从事,只能想办法激励、鼓动他们,变消极为积极。

左宗棠到肃州那天,刘锦棠率部队出城十里迎候。他向左宗棠汇报了军中情况,特别是士气低落的情形。左宗棠认为这是一个大问题,就和刘锦棠密商,如此如此、这般这般,仿照《三国演义》中诸葛孔明的办法,面授了一通机宜。

他们定下计策,刘锦棠做好了布置。于是大队人马这才缓缓前进,向肃州城进发。当他们经过董字营前时,忽然有一名湘军老兵从行列中跑出来,直奔到左宗棠乘坐的大轿前,高声大喊,随从亲兵拉他不走。宗棠当他是疯子,不理睬他。不料随从队伍听到这个老兵的话,都大吃一惊,一个个屏声敛息,只听那老兵大声喊道:“我是老统领派来的,老统领要出关打先锋,无衣无食,如何打仗?请宫保发给一个月满饷,大家吃饱了,好随老统领去打新疆。”

刘锦棠统率的湘军原是刘松山的部下,刘松山生前受部下的爱戴,称他为老统领,刘锦棠接任后,称为少统领。刘松山战死,湘军作战奋勇当先,誓为老统领报仇。他们忽然听到老统领英魂下凡,还口口声声要带队伍去新疆打仗,士兵们又敬畏,又感动,满腔热血沸腾起来,行列也停止不前了。左宗棠赶忙命大家向空顶礼膜拜,向老统领致敬。

那老兵闹了一阵,清醒过来。看他号衣是董字营勇丁,刘锦棠劝他归队。第二天,刘锦棠找董福祥来问:“何以留下这个疯子?”董福祥说:“这个人平时好好的,在营已有五年,未犯过错误。不知道这次是怎么回事?”

刘锦棠又把那个老兵找来,亲自问他,是怎么回事?老兵答道:“那阵子感觉从西北吹来一阵冷风,不觉之间,老统领已到。他命令我讲这番话,后来我也不知道自己干了些什么。”

刘锦棠向左宗棠报告,左宗棠立即命全军设祭,致奠刘松山,还焚化纸钱、车马、衣服,行军道路上火光蔽天。这件事一传十, 十传百,兵营中又有人加油添醋,说是到肃州后,早就听说老统领已到嘉峪关,催少统领制备寒衣万件,准备出关。这话也不知从何而来,可是说的人眉飞色舞,听的人肃然起敬。

自从老统领英魂下凡,部队中人人摩拳擦掌,个个奋勇当先,那种畏葸不前的情绪基本消除了。左宗棠将这宗奇事写信告知留守兰州的刘典,还若有其事地说:“忠壮(刘松山谥号)殁后,遇有大战,必先示梦其部曲。忠义之灵,固常在也。”

天机不可泄露,除了左宗棠、刘锦棠和那个老兵外,对他人还以保密为妥。当时的社会,上自宫廷、官僚,下至士卒、百姓,无不充满了封建迷信思想。利用将士们对老统领的崇敬、怀念的心理,以激励他们的勇气和决心,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当然,这只能是临时、权宜之策,偶尔行之有效而已。

湘军于是大举出发了。谭上连、谭拔萃、余虎恩三员将领分率部队先行出关,刘锦棠大军也随之前进。

玉门关外是春风不度的一片荒凉地带,大军行经之处,天空上常有一大群乌鸦,总有数万只,黑压压的一片,随着部队飞行。部队歇息时,这大群乌鸦就在天空飞翔,呱呱鸣噪。部队开拔,鸦群飞翔在前,似乎是做向导。土人说这里生物稀少,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盛况,士兵们惊讶不已,称之为“乌鸦兵”,认为必是老统领英灵率神兵相助,都感奋不已。

其实,乌鸦在西北荒原很难觅食。大军经过的一路上和宿营地,都留下大量食物残屑,是乌鸦的美食。因此鸦群跟随大军飞翔,越集越多。行军途中,乌鸦飞得快,似乎是在为西征军做前导。在荒漠上空,有一大片鸦阵伴随西征部队,既可为士兵解寂寞,也确实是难得一见的景色,无怪乎湘军以为又是老统领降临了。

大队人马不久到达哈密。刘锦棠命军士将哈密的存粮先运到巴里坤,再由巴里坤运到古城。由哈密到巴里坤要通过天山,巴里坤到古城是一条重要的运输通道。他调徐占彪进驻巴里坤,保护这条运道,派张曜军屯哈密,修治进军台站,又在天山险要处竖立扶栏,以保护人马车辆安全通过。左宗棠为此写了一篇《天山扶栏铭》,铭曰:

天山三十有二般,伐石贯木树扶栏。谁其化险贻之安,嵩武上将惟桓桓。利有攸往万口欢。恪靖铭石字龙蟠,戒毋折损毋钻刓。光绪二年六月刊。

大军于是浩浩荡荡通过天山险阻,进入了渺无人烟的大戈壁,由董字营打前锋。营中回兵都纷纷说:“戈壁中有巨怪,专食人畜,听到人马声,就会刮起一阵飓风,顿时飞沙走石,人马双眼被沙砾迷住,妖怪随风而至,会将人畜吃光的。”兵士们听了害怕,不敢前进。将领们禀知左宗棠,宗棠大怒道:“哪来的妖魔?胆敢侵犯我的部队吗!只要它敢出来,我们就开炮轰它!”他当即传令全军,一路鸣炮而过,妖怪并未出现。于是湘回各军都认为左宫保天威,有神灵相助,平定新疆不在话下,士气由此大振。

 

 

 


展开
目录

自序 / 1

再版序(代) / 1

第一章 “燕颔封侯望予季” / 1

童年和少年——家庭的宠儿——读书梧塘,“孤露贫寒”

第二章 “万里江山眼底横” / 6

贺氏兄弟的知遇——“一见推为国士”

第三章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 10

与诒端夫人结婚——幸福而又潦倒,“庑下栖迟赘客惭”

第四章 “迢遥旅路三千,我原过客” / 14

科举道上的坎坷——三试礼部不第

第五章 “大江流日夜,翘首公归” / 22

受陶澍激赏——“目为奇才,一见订交”

第六章 “和戎自昔非长算” / 26

鸦片战争爆发——为抗英献策

第七章 “长为农夫以没世” / 032

柳庄的生活——“田水琮琤,别有一段乐意”

第八章 “男呻女吟四壁空” / 035

在柳庄救灾——“吾不欲见一饿毙之人”

第九章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 039

湘江舟中夜话——与林则徐历史性的会见

第十章 太平军金田起义 / 044

隐居与出山——“静观时局变化”,初入湘幕

第十一章 “横览七十二州,更无才出其右者” / 053

胡林翼——“一生真知己”

第十二章 太平军入山索宗棠 / 058

重入湘幕——靖港战败——湘潭大捷——长沙解围

第十三章 “骆秉章之功,皆左宗棠之功也” / 063

幕府生涯六年——减轻民赋——增加岁收——外援五省——内清四境

第十四章 “乘虚捣其巢穴香港,痛创敌军于天津内陆” / 070

第二次鸦片战争——为抗击英法侵略军献策——“万园之园”圆明园被烧毁

第十五章 “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 074

官、樊构陷事件——命运的转折——“侧身天地,四顾苍茫”

第十六章 “我忧何诉?我喜何告?我苦何怜?我死何吊?” / 079

楚军东征——咸丰薨——胡林翼死

第十七章 “客日强而主日弱,终恐非计” / 084

进军浙东——反对“借洋兵助剿”——“士民嗜利忘义,争附洋人”——“费中土至艰之饷,贻海疆积弱之忧,人心风俗,日就颓靡”

第十八章 “一家哭何如一路哭?!” / 092

在杭州(上)——减轻赋税——招商开市——扶植农业——整饬吏治

第十九章 “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 / 096

在杭州(下)——举人才——设书局——造轮船——倡廉肃贪

第二十章 “季公得林翼与涤丈左右辅翼,必成大功!” / 102

曾左胡联盟——从兴起到瓦解

第二十一章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 112

曾、左失和内幕——“同时纤儒妄生揣拟之词,何足一哂耶”

第二十二章 “夷性贪而无餍,我愈谦而彼愈亢” / 117

在福州(上)——设书局书院——除陋规摊捐——经营台湾——办理外事

第二十三章 “师夷长技以制夷” / 123

在福州(下)——创办马尾船政局——“海疆非此,兵不能强,民不能富”

第二十四章 “珍禽双飞失其俪” / 131

和周夫人最后的聚会——“往事重寻泪盈袂”

第二十五章 “碧湘宫畔雨霏霏” / 138

接连的打击——与二哥宗植永别——“嗟予少啬祜,孤露唯君依”

第二十六章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143

去西北——列强瓜分中国的前夕

第二十七章 “欲靖西陲,必先清腹地” / 148

平定西捻军——陛见皇太后——“西事以五年为期”

第二十八章 “天欤寿欤吾不知” / 153

失去爱子和爱女——“魂梦作恶,日夜惘惘”

第二十九章 “帝曰汉回,皆吾民也” / 160

“回汉一视同仁”——处理回事的政策:“剿抚兼施”

第三十章 “西事艰阻万分,失今不图,西陲恐非复朝廷所有” / 165

平定陕甘——打通进军新疆的要道

第三十一章 “空言自强,稍有变态,即不免为所震撼,洵可忧也” / 173

天津教案: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列强侵略规模最大的一次爱国斗争

曾国藩主办:“反复筹思,殊无良策”,“外惭清议,内疚神明”

李鸿章协办:“已有正法者十余人,喜出望外”

左宗棠建议:“宜养其锋锐,修我戈矛”

第三十二章 “如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岛族纵横海上!” / 180

在兰州(上)——对回胞的善后处理——造枪炮、织呢、开矿、修水利

第三十三章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 188

在兰州(中)——禁种鸦片,发展农牧业

第三十四章 “重寻五十年旧事,一攀丹桂,三趁黄槐” / 193

在兰州(下)——办文化教育——乡试分闱

第三十五章 “万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复见黄河清” / 199

与民同乐——西北最早的公园:兰州节园——肃州酒泉湖——平凉柳泉湖

第三十六章 “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 204

进军新疆的序曲——塞防与海防之争:爱国乎?卖国乎?

第三十七章 英俄阴谋阻挠收复新疆 / 214

俄国人来到西北大营——“英忌俄之与我和,俄亦忌英之与我和,我能自强,则英、俄如我何?”

第三十八章 “缓进急战”——进攻新疆的总战略 / 219

“左宗棠出师塞外,必须士饱马腾”——筹借洋款之争

第三十九章 “日暮途长,引边荒艰巨为己任” / 224

神道设教——进军天山——通过大戈壁——反对收复新疆的议论再起

第四十章 “先北后南”,“致力于北,而收功于南” / 230

克复乌鲁木齐——收复北疆——英国人抛出“诈降计”

第四十一章 攻占南疆门户吐鲁番 / 236

阿古柏自杀——投降派又献割地策

第四十二章 “乃周秦汉唐所未有也” / 242

最后的一击——收复南八城——英国人再施狡谋——阿古柏余党逃往俄国

第四十三章 凌烟阁上绘功臣 / 250

“大闯”“飞将军”和“目不识丁”——“铭石还应迈前古”

第四十四章 收回伊犁的斗争:“先之以议论,决之以战阵” / 256

俄国拒还伊犁——唆使残敌犯边——崇厚赴俄签订卖国条约

第四十五章 “日暮乡关何处是,古来征战几人回” / 263

进驻新疆,“舁榇以行”——定三路收复伊犁之策

第四十六章 在新疆:建行省、修水利、种桑养蚕缫丝、设义学、铸新币 / 268

俄国退还伊犁——一次以武力为后盾的外交胜利

第四十七章 “引得春风度玉关” / 276

左公柳“浓荫如幄,枝拂云霄,连绵数千里”——“两行秦树直,万点蜀山尖”——“九原谁为起斯人”

第四十八章 入值军机——参与中央决策 / 283

戆直的脾气——受同僚揶揄、排斥——得罪了慈禧太后

第四十九章 在军机的短暂日子里 / 288

兴办水利——增洋烟税——受排挤调离京师——“正人在位之难也”

第五十章 “梦到梧塘屋两间” / 294

二十年后重回故乡

第五十一章 “湘间邗上,今我复重来” / 299

到南京——陶、林二公的继承者

第五十二章 在两江总督衙门的生活 / 303

早餐:红薯和蚕豆——午餐:常有一盘狗肉——满小姐回娘家——“待文正之子若弟,无异文正之存也”

第五十三章 “夷情恭顺,皆窃谓从来未有也” / 309

巡视江南——上海租界升龙旗,外国兵船升炮致敬

第五十四章 “并力一向,千里杀敌”“老命固无足惜” / 314

法国侵入越南——海陆防加紧备战

第五十五章 红顶商人的悲剧 / 321

阜康银号倒闭——曾国荃奉命查办

第五十六章 再入军机 / 326

中法战争爆发——马江之战——福建水师覆灭

第五十七章 “半壁东南资保障,十闽上下仰声威” / 333

重到福州——加强海防——潜渡台湾——福建人心大定

第五十八章 镇南关、谅山大捷 / 338

战场胜利却换来屈辱外交——前线将士“拔剑砍地,恨恨连声”

第五十九章 “出师未捷大星陨” / 345

“台湾为七省门户,关系全局,应建置行省”——在福州去世——“遗恨平生,不能瞑目”——予谥“文襄”——“城中巷哭失声”

第六十章 千秋功过谁评说 / 352

生前:誉多毁少——“绝口不言和议事,千秋独有左文襄!”——西方舆论:“足令吾欧人一清醒也”

第六十一章 侯府沧桑(上) / 360

家庭、儿女、亲故——对子孙的教育:“耕读为业,断不可令做官”

第六十二章 侯府沧桑(中) / 367

“惟崇俭乃可广惠”,留下的财产不多——“境遇以清苦淡泊为妙,不在多钱也”

第六十三章 侯府沧桑(下) / 379

高墙大院里的生活——平淡亦多彩,欢乐复忧伤

第六十四章 尾声——司马桥故宅在大火中消失 / 386

国民政府焦土抗战——长沙全城一炬成灰——“可怜败瓦残垣里,都是寻常百姓家”

左宗棠家族世系表 / 391

附录一 左文襄公年谱简表 / 393

附录二 参考书目 / 40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