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蓝天下》:
为坚强的生命喝彩——记江苏大学残疾人大学生涂径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涂径,是江苏大学的一位残疾人大学生。幼年时,他患上了医学界公认的“不治之症”——新生儿脑性瘫痪,成了一名残疾儿童。他的日常生活无法自理,常年只能依靠轮椅“走路”。然而,身体上的残疾无法阻挡他对知识的渴望,他以超越常人百倍的努力,顽强地与不幸的命运抗争,在坎坷中坚持着自己的求学之路。2011年高考,他以355分和双A+的好成绩考取了江苏大学财经学院会计系,圆了大学梦。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努力。他孜孜以求,为自己的理想持之以恒地奋斗着,他走的是一条曲折而不平凡的成才之路!明媚的夏日里,碧空如洗,远山似黛,风儿将我笔记本上的纸页轻轻吹起……徜徉在如诗如画的江苏大学校园里,我接受着阳光与和风的洗礼,感受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那天我采访的对象是镇江的残疾大学生,他的名字叫涂径。经过教工宿舍狭长的楼道,走向朝里的房间,我见到了涂径和陪护他学习与生活的母亲徐美红。
窗外是茂密的梧桐树,阳光在空气中荡漾,层层叠叠的绿叶问透出光彩,地面上闪动着一个个零散的光斑。
房问的面积不大,有二十几个平方,布置也极其简单,里面放了一张方形的写字台、几张椅子和两张床。写字台的边角已被磨得光滑发亮,但书籍与学习用品却摆放得整齐有序。涂径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撑着椅子要站起来和我打招呼。母亲徐美红赶紧走过来扶住儿子,熟练而默契地让他坐下。我坐了下来,说明来意,徐美红开始将涂径的成长经历娓娓道来。
涂径出生于1991年6月,是个早产儿,出生时体重只有四斤,因为缺氧被送去抢救,在镇江江滨医院儿科的保温箱里待了十多天。出院六个月后,徐美红发现他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坐起来,就把涂径又一次抱进了医院,然而却被医生诊断为“新生儿脑性瘫痪”,这是一种医学界公认的“不治之症”!家里人心急如焚,带着涂径跑遍了上海、北京、南京等地的大医院。医生告诉他们,孩子的智商是正常的,但孩子的肢体会落下终身的残疾。要改善现状,光靠打针吃药是不行的,必须帮助他进行一些医疗康复训练。家人决定将涂径安排在南京的一家儿童康复医院进行治疗,这一住就是四年。
涂径对于那段岁月是难忘的。由于需要长期陪护,母亲请了长假,陪着儿子在南京的这家儿童康复医院治疗。除了每天操持繁重的家务外,徐美红还坚持到病床前给涂径讲故事。徐美红讲故事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儿子的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然而不知不觉中,涂径在听到的英雄人物的故事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他的内心变得坚强起来,他决心做一个身残志坚的人。四年后,涂径回到了镇江。
涂径六七岁的时候,父亲涂宁开始教他写字。然而,当涂径坐下来的时候,他的一条腿就会瑟瑟抖动,一刻也不停,有时手也跟着抖。在本子上写一横一竖时,涂径写得很慢,写下来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波浪线。涂径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练习,毫不气馁,终于把一横一竖写得像样了。学写阿拉伯数字时,涂径不会拐弯,有时为学写一个数字,父亲要陪着他练习好多天。
九岁了,涂径早已超过上小学的年龄,但由于身体的残疾,附近的小学都不愿接收他。徐美红只好将他送到培智学校去学习。要知道,培智学校是专门培训智障儿童康复的机构,把这样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放到那里读书,无疑是误人子弟。培智学校校长找到了涂宁和徐美红,建议他们还是想办法让涂径到正常的小学随班就读。夫妻俩只好一次次地找教育主管部门,有几次还带着涂径让他当着负责同志的面写字、说简单的英语。教育主管部门的负责同志深受感动,没过多久,涂径坐进了镇江市解放路小学一年级的教室里。小小年纪的他,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十分勤奋与刻苦,成绩在全年级一直名列前茅。在《小学生数学报》社举办的数学竞赛中,涂径荣获二等奖,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少先队员”。
涂径在教室里专心致志地听课,他的奶奶为了照看他,就在教室外面等候着。从小学到高中,涂径的奶奶悉心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一陪就是12年。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