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诗的消息,诗人的故事(复旦教授张新颖20多年“中国新诗”讲稿全新呈现;讲述冯至、海子等诗人的故事)
0.00     定价 ¥ 7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32190379
  • 作      者:
    张新颖
  • 出 版 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   张新颖教授“中国新诗”讲稿全新呈现:“它是对我影响至深的一门课。”

对复旦中文系学生来说,每周三下午在光华楼1楼阶梯教室的“中国新诗课”,是极为珍贵的经历。学生求鲤完整听过三遍。阿碧说:“它是对我影响至深的一门课。”一年年讲述,在与一届届学子交流中间,讲稿本身亦不断成长、丰富,趋于完善。此次新书,则是张新颖教授20多年新诗讲稿的整理与呈现。


※   冯至、穆旦、卞之琳、海子、崔健等诗人及其诗歌的故事,自然交织进二十  世纪中国的大故事。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卞之琳脍炙人口的《断章》与他长达二十二年的苦恋心迹相关;穆旦的后半生,由诗人转变为翻译家,从他在芝加哥大学的一张成绩单里可见端倪;海子在山海关卧轨前两个月,依然写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温暖的诗句。作者还原一首首经典诗歌的创作情境,链接诗人灵感降临的神启时刻,以及他们生命中漫长的准备。


※  以穆旦、熊秉明、林庚等诗人的创作为方法,教我们用简单朴素的语言写一首诗。

熊秉明的小诗简单而耐人寻味,他观察一句平常的话语在怎样的情况下突然变成一句诗,就像一粒水珠如何在气温降到零度时突然化成一片六角的雪花;而 穆旦善于捕捉“发现的惊异”:“你对生活有特别的发现,这发现使你大吃一惊,于是你把这种惊异之处写出来,其中或痛苦或喜悦,但写出之后,你心中如释重负,摆脱了生活给你的重压之感,这样,你就写成了一首有血肉的诗。”


※   但愿这些诗像一面风旗,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

每个人都是“诗人”,拥有内在的诗性。这些诗的消息,正如冯至的风旗,带来自身敞开所获得的各种经验化合之后而成就的提升和开阔。我们由此校正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它都有助于我们做一个幸福的决定。


展开
作者简介

张新颖

 

一九六七年生于山东,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主要作品有: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九讲》《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沈从文的前半生》《沈从文的后半生》;当代文学批评集《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当代批评的文学方式》《斜行线》;随笔集《不任性的灵魂》《迷恋记》《有情:现代中国的这些人、文、事》《启明:杂记我的复旦老师们》《读书这么好的事》《漫长相遇:书和成长的故事》;诗集《在词语中间》《三行集》《独处时与世界交流的方式》等。

曾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第一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第十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等多种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张新颖教授在复旦大学讲授“中国新诗”,对于很多复旦学子来说,这成为影响他们至深的一门课。后以这些讲稿为基础,整理创作成《诗的消息,诗人的故事》。

在这本书里,他解析冯至《十四行集》、穆旦《诗八首》、废名《妆台》、林庚《破晓》、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艾青《我爱这土地》、北岛《结局或开始》、崔健《一块红布》等经典名作;讲述戴望舒、冯至、穆旦、海子等诗人的际遇。将诗与诗交织一起,诗人与诗人的命运交织一起,诗人的命运与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交织在一起。

这些与诗相关联的文字,像诗作之间存在沟通、差异一样,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彼此呼应和种种不一致,集合在一起,确有“众声喧哗”的效果。

 


展开
精彩书摘

用最简单的语言写最单纯朴素的诗

    二三年十二月八日《文汇报·笔会》有包立民先生文章,谈熊秉明《静夜思变调》。这首诗也是我所喜欢的,连同熊秉明《教中文》集中的小诗。

    熊秉明喜欢小诗,李白的《静夜思》他称之为“不能再小的小诗”。什么是小诗呢?我猜测他的意思,应该是不仅篇幅短小,而且语言简单;不仅语言简单,而且诗质朴素。李白的《静夜思》是“少不了”的存在,一代又一代的小孩子开始说话不久就能背诵,这件事其实意义重大。《静夜思变调》十九首的序诗就说:

它在我们学母语的开始

    在我们学步走向世界的开始

    在所有的诗的开始

    在童年预言未来成年的远行

    在故乡预言未来远行人的归心

    游子将通过童年预约的乡思

    在月光里俯仰怅望

    一个人和文化传统、和文学经典之间的紧密关系,已经包含在这样简单的事实里面了。这种关系是“开始”就在的,是不自觉的,就像在根本不懂得什么是乡愁的时候就已经“预言”“预约”了乡愁。

    也许就是因为在巴黎教初级中文的关系,熊秉明特别能够体会简单的字句、简单的语法的奇异魔力,他说这似乎回到和母亲牙牙学语的童年,“咀嚼到语言源起的美妙”。这是一句很重要的话,可以加深对小诗简单朴素性质的理解:简单朴素的性质,原来跟“语言的源起”联系在一起。

    所以他说:“我有意无意地尝试用最简单的语言写最单纯朴素的诗。我想做一个试验,就是观察一句平常的话语在怎样的情况下突然变成一句诗,就像一粒水珠如何在气温降到零度时突然化成一片六角的雪花。”

    一个例子是《信》,只这么几行,几个字:

    昨天母亲来信说

    我好

    你好吗

    我给母亲回信

    我好

    您好吗

    这是一九六八年前后,熊秉明的父亲挨斗,母亲搀扶着父亲去参加斗争大会。父母和儿子之间通信稀少,内容也缩短缩简,几近诗中的“公式”。“有一天夜里,我睡在床上,忽然这几句话凝成巨大的图形,像冰山,立在极地的地平线上,冻结在胸口,使我无法再静卧,于是披衣起来,把它们记在一张纸条上。”“第二天,自己也怔住了,好像看见一片小小的雪花。”

    在特殊的年代,“儿子所盼望知道的是母亲还活着,在世界的那一边。母亲所要知道的也就是儿子还活着,在世界的这一边。我能禀告母亲的是:我好,我还活着;母亲能安慰我的也是:她好,她还活着。其他的一切,生活的情趣、身边的苦乐、大小的欲愿……都没有意义,都是奢望,都成虚妄”。——“剩下的只有生死的相问。”

    最简单的信息,正是最重大的信息。

    《信》这首诗因为写在特殊的时代也就有了特殊的性质,上面的解释突出了这种时代的特殊性。不过,如果我们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一无所知,单看字面,肯耐心咀嚼简单语言之美妙的话,仍然能够自己体会出言外之意来。这首小诗的巨大空白,既然作者能够放得进一个民族史无前例的时代,读者也就能够放得进其他的、他个人所体会的人间常情。

    教中文要从简单的字词句教起,熊秉明的小诗就以这些为题材,甚至他给诗取的题目也是,如《写字》《背诗》《趋向补语》《连词》《语气助词》等。有一首题为《的》:

    翻出来一件

    隔着冬雾的

    隔着雪原的

    隔着山隔着海的

    隔着十万里路的

    别离了四分之一世纪的

    母亲亲手

    为孩子织的

    沾着箱底的樟脑香

    的

    旧毛衣

    这是因讲“的”字的用法而写出来的吧。这首诗讲的是隔离与连接,隔着巨大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可是一个又一个“的”像一个又一个挂钩,把隔离着的连接起来了。整首诗就是一个长句子,这个长句子靠“的”字一节一节、一层意思一层意思地连接下去,最后连接上的是“旧毛衣”,感情一下子就漫过了千山万水和茫茫的时间。

   

   


展开
目录

小序

 

卷一    细读几首诗

 

瓶与水,风旗与把不住的事体

    ——冯至《十四行集》第二七首新解

“孤独的爱情”与丰富的现代敏感

    ——穆旦《诗八首》

海子的一首诗和一个决定

 

卷二    杂谈几位诗人的事

寻访戴望舒游学法国的事

秋蝇之死亡

鱼化石

山山水水总关情

葡萄苹果死于果子,而活于酒

赵萝蕤与《荒原》

陈梦家写豫剧《红日》

穆旦在芝加哥大学

    ——成绩单隐含的信息及其他

穆旦与萧珊

用最简单的语言写最单纯朴素的诗

一个年轻艺术家的学习时代

路翎晚年的“心脏”

 

卷三    诗歌笔记(一)

 

不要学钢琴和诗歌

新诗的童年

“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猫头鹰、蛇之类

心灵失路的叫喊

“颓加荡”的诗

抗战和他们的诗

    ——戴望舒、艾青、穆旦:三代诗人的例子

像一面风旗,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

诗人写那些使他烦恼得几乎发疯的事

“我的骨骼里树立着它永恒的姿态”

冬日的大海和诗歌

棕榈之死

《中国新诗:1916—2000》编选小序

 

卷四    诗歌笔记(二)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

冰心《繁星》第七五首

闻一多《闻一多先生的书桌》

徐志摩《再别康桥》

林徽因《古城春景》

废名《妆台》

林庚《破晓》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艾青《我爱这土地》

穆旦《春》

曾卓《有赠》

北岛《结局或开始》

崔健《一块红布》

欧阳江河《汉英之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