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和“诗言情”尽管在表达的主题上有所区别,但是,就在诗歌的意识上,还是以理性作为自己的主要手段,传递给人是一种清晰的道理或情绪,欣赏诗歌是欣赏诗歌表达的真实,真情实感。如果不用诗歌表达的话,这种真情实感也是可以通过其他语言表达的,诗歌的表达只是使得这种表达有了诗意的韵律和节奏,有了诗的形式。
在很长的时问内,这种“诗言“志”和“诗言情”基本上还是受到主流社会的文化、政治、道德观念的影响,以社会性或者社会共性作为诗歌主要的理念。
让诗歌具有人性和个性化倾向源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朦胧诗为代表的诗歌开始从现实主义转向浪漫主义,转向现代主义,从历史、政治英雄主义,转向个人化的人性主义。诗歌开始注重人的生命体验和心理细节,不再仅以社会、历史和世界的重大题材作为自己的倾诉使命。诗歌的倾向是解放人性、张扬个性、反映率性。但是诗歌表达的观念还是理性的。还是在表现人性的道理,还是在以理性征服人。
朦胧诗的意义在于诗歌已经不仅仅是传递一个准确的理念,而是可以传递多种理念,诗歌在运用语言表达的时候可以不再以传递准确和清晰作为自己唯一的通道,还可以同时有多层思想含义的诗句出现,让本来确切的意思变得朦胧起来,让诗有了更大的审美和思考的空间。让文字自身的张力得以拓展,让诗摆脱人的单一思想的约束,进入到一个纯粹文字的境界。
诗到语言为止,强调诗中语言的纯粹性,曾经为很多诗人所推崇。尤其是后朦胧时期以口语写作的诗人,追求语言的本真和情绪的朴素,追求自然流畅和真实。有些诗人反对隐喻,也反对意象。但是,这些都是个人偏好,不构成对诗的定义。诗歌作为文字、语词构成的语言样式,是丰富而多样的,而决不是单一的,任何语言方式(诗歌)都有存在的机会和权力,不存在谁取代谁,谁战胜谁。即使有些诗歌文体,比如为创造中华文明建立了不朽功勋的唐诗宋词,虽然作为一种创作文体已经远离了当代人,但是作为鉴赏不还牢牢地占据着我们的教学课本和阅读?
从朦胧诗开始,中国诗歌界就开始了以语言作为诗歌本体的尝试。但是,诗到语言为止,并没有真正进入到诗的内核。什么是语言?语言就是书面的或者口语的说话,就是人用句子来表达意思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任何人和人之间的交流都使用语言,诗到语言为止,任何一种以分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语言都成为诗歌的话,也就没有了诗的意义。“诗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的原素。”“诗是艺术的语言一一最高语言,最纯粹的语言。”艾青在他的《诗论》中说过很多这样的话,而“诗到语言为止”,并没有超过艾青。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