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化观与翻译观:鲁迅、林语堂文化翻译对比研究:a contrastive study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of Lu Xun and Lin Yutang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830676
  • 作      者:
    陶丽霞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陶丽霞,女,四川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敬重鲁迅,欣赏林语堂,因此对其译品爱不释手,从中获益良多,尤其对林语堂大师的人生理念与生活艺术推崇备至。
  致力于翻译研究与实践,主要从事专业口译和笔译教学。
展开
内容介绍
  《大众文化和文化人类学书系:文化观与翻译观 鲁迅、林语堂文化翻译对比研究》以文化为经。翻译为纬,在对鲁迅,林语堂的文化翻译进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文化观的形成和发展与翻译观的建立和运用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比较鲁迅和林语堂的翻译主张和实践的异同是《大众文化和文化人类学书系:文化观与翻译观 鲁迅、林语堂文化翻译对比研究》的要点。
  与传统翻译研究所不同的是,《大众文化和文化人类学书系:文化观与翻译观 鲁迅、林语堂文化翻译对比研究》并不是着力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文本分析,评析翻译技巧和翻译质量,而是力图摆脱传统的从文本出发的固定研究模式,从近代特殊的社会背景着眼,探讨中国近代的特殊历史文化状况及鲁迅和林语堂对这一文化状况所持的不同文化态度对其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大众文化和文化人类学书系:文化观与翻译观 鲁迅、林语堂文化翻译对比研究》旨在研究鲁迅和林语堂的文化观与翻译观并对其进行异同比较。通过对丽者文化观与翻译观的对比研究,《大众文化和文化人类学书系:文化观与翻译观 鲁迅、林语堂文化翻译对比研究》得出结论:性格,决定译品!
展开
精彩书摘
  《大众文化和文化人类学书系:文化观与翻译观 鲁迅、林语堂文化翻译对比研究》:
  2.2.1 鲁迅、林语堂不同文化观形成的动因与渊源
  社会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的客体,对人性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家庭环境作为社会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一个人的成长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对作家的思想、创作态度、风格及作品内容的构成,都能留下很深的烙印,这便是前面所提到的“内源性”影响。近年来,文学评论与翻译研究在重视对客体,即对其创作作品与翻译作品进行研究之外,越来越重视探索主体,即对作家和翻译家个人材料进行探究,重视研究他们的生活经历,文化经历,思想来源,人生理念,世界观与其创作和翻译活动之间直接与间接的关系,并力求探索出其中的规律。这是一个富于建设意义的新课题,代表了文学评论和翻译研究的一种动向。基于这种认识,笔者力图从鲁迅和林语堂“内源”因素出发,即从他们不同的家庭出身、成长环境、个人经历与文化经历,去探求他们不同的文化观形成的动因与渊源。
  2.2.1.1 所受地域文化、家庭影响和启蒙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
  如上所述,一个作家的童年生活和生活经历对他的文学生涯产生重要影响,与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文化观的形成密不可分。显然,林语堂的文化观与其童年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他自述的:“在造成今日的我之各种感力中,要以我在童年和家庭所身受者为最大。我对于人生、文学与平民的观念皆在此时期得受最深刻的感力。”林语堂有一个充满纯朴的基督精神、爱意浓浓和生气勃勃的家庭,有过美丽而恬静的自然生活,从小陶冶于秀美的山景,是“农家的儿子”,属于“第三代基督教徒”。他的家乡在福建龙溪县的一个小乡村坂仔。那里山清水秀,恬静淡雅,透出一派乡村世界的宁静、“美满”和“简朴”。这些深深地影响着林语堂的性格和为人,培养了他的“乡村眼光”,孕育了他自然而自由的心灵,训练了他简洁、活络的思维方式,常“用一简朴的农家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讨厌做作和虚伪,厌恶死板的学理。他在《八十自叙》中说:“童年之早期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是山景,二是家父,那位使人无法忍受的理想家,三是严格的基督教家庭。”林语堂说过:我之所以成为一个人,也就是因此之故。我之所以这样,都是仰赖于山。这也是人品的基调,我要享受我的自由不愿别人干涉我。当他高兴时,显得快人快语;没兴致时,便缄口无辞。他酷爱自由,不愿屈从权要势位。林语堂的祖父辈都是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祖母信奉基督教,其父受此影响而成为一名牧师。这样,便由一个出卖苦力,贩米、竹、糖果为生的下层贫民而变为一个同情劳苦民众的高等华人、主张维新的革新派。林语堂也由此了解到农村的贫穷落后而同情下层人民,进而认定要想改变穷苦的生活,就要走父亲的路。他自信“生来原喜老百姓”,并常以自己来自闽南山村清贫之家自诩,他说:“那些山的记忆都进入我浑身的血液了。只要童年时成了个山地的孩子,担保一辈子是个山地的孩子,永远不会变的”。林语堂的父亲是个“使人无法忍受的理想主义者”和“无可救药的乐观派,锐敏而热心,富于想象,幽默诙谐”。
  ……
展开
目录
前言
自序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翻译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转向
1.1 早期翻译研究的回顾
1.2 多元系统(polysystem)理论
1.3 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并轨
1.4 “文化转向”对于研究鲁迅、林语堂的文化观与翻译观的意义

第二章 鲁迅、林语堂不同文化观探究
2.1 鲁迅、林语堂共处时代的主流文化观
2.2 鲁迅、林语堂文化观的发展轨迹

第三章 鲁迅、林语堂不同的文学创作取向
3.1 鲁迅主要著作的创作取向
3.2 林语堂主要著作的创作取向

第四章 鲁迅、林语堂在译品题材遴选上所反映的文化观
4.1 鲁迅的主要翻译作品评介
4.2 林语堂的主要翻译作品评介与论证

第五章 鲁迅、林语堂在各自文化观脉路下的翻译观
5.1 “五四”新文学时期的翻译思想
5.2 鲁迅与我国近现代文学翻译
5.3 林语堂与我国近现代文学翻译
5.4 鲁迅、林语堂翻译观对比研究

第六章 鲁迅、林语堂的翻译主张的对比研究
6.1 鲁迅从归化到异化的翻译主张
6.2 林语堂的翻译主张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