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珂先生生前亲自选定、注译,从典籍中寻找中国神话的根源。
100篇经典古文,梳理中国神话发展脉络,窥见中国神话的大概。
精心遴选编纂,在浩瀚的史料中探寻中国神话的原始材料;深挖文明之源,在神奇的传说中领略远古祖先的瑰丽想象。
《山海经》:精卫用填海的勇气激励着后人
《拾遗记》:巨灵以擘山的力量鼓舞着后人
《搜神记》:神农以鞭药的精神影响着后人
……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零散地分布着很多关于中国神话故事的原始材料。袁珂先生精选了100个经典神话,搜集《山海经》《拾遗记》《搜神记》等珍贵古籍,将相关的散碎材料缀集起来,进行注、译、说明,使它们成为一个个互有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小单元,以见中国古代神话的粗略轮廓。
盘古开天辟地
原文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 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zhǎng,增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天皇、地皇、人皇)。
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艺文类聚》卷一引《三五历纪》)
译文
上古时候,天和地混混沌沌成一团,像个大鸡蛋,盘古就生长在这当中。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地分剖,属于“阳”的清而轻的物事上升成为天,属于“阴”的重而浊的物事下降成为地。盘古在天和地当中,一天变化多次,智慧超过天,能力超过地。天每天增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伸长一丈。这样又经过一万八千年,天的高度是极高了,地的深度是极深了,盘古的身量也是极长了。然后才有三皇出现在世间。
数字开始于一,建立于三,成就于五,壮盛于七,终止于九,所以天和地的距离是九万里;推想盘古的身量也应当是九万里。
说明
盘古神话的记录始于三国时吴人徐整所著的《三五历纪》,它是一个推原天地开辟、世界构成的神话。根据研究,这个神话可能是盘瓠神话(见本书第130 页)的改造制作。盘瓠神话是推寻某一民族祖宗的起源, 盘古神话则是推寻开天辟地的人类共同祖宗的起源。神话说“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显然是受了后汉天文学家张衡“浑天说”的影响,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倾向;然而盘古的无所作为的自然状态的变化,则仍是唯心主义的。整个神话哲学的色彩非常浓厚,不像是古代民间传说。直到明末周游著《开辟衍绎》,才这么描写盘古的开天辟地——
(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此而混茫开矣。
——第一回:盘古氏开天辟地
这里所写的盘古开天辟地,并不是抽象地、神秘地在那里“变化”着, 而是手持劳动工具,威风凛凛地从事着巨大的劳动。这无疑是当时劳动人民对于盘古神话的既现实主义又浪漫主义的构想,幸而被作者记录下来,作为古代盘古神话的补充,这样一来,整个神话就显得生气蓬勃了。
将神话的零片材料缀集起来,使之成为一个个互有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小单元,加以注释解说,以见中国神话的大概,这种工作,是以往古籍注释选本未曾做过的。我首次这么做了,也算是一种创举。
——袁珂